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于初学写散文的人来说,丰子恺的散文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相对于其他作家的散文来说,丰子恺的散文也许更适合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学习借鉴。结合当下高校写作教学的实际,从取材、立意、用写生的方法提高形象描写能力及将知识运用于文章写作之中等方面,论述了丰子恺散文可供当代写作教学借鉴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对故乡人事的回忆和描摹的散文以及在抗战时期逃难桂林的见闻日记里,丰子恺以清新趣味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民情风俗画卷。丰子恺散文创作的民俗文化元素具体体现在,通过对饮食、方言俗语、人物称谓、岁时节日、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构成他的散文的一些主要情节,揭示人物性格,营造环境氛围,体现作品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刘迪  杜声武 《山东教育》2012,(11):43-44
一枚小小的咸鸭蛋,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家乡风俗,却被一位老人描写得意趣盎然,不简单!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认为数学与文学是相通的。这种观点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当下,许多学生感到数学课堂沉闷乏味,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厌烦。我们在自我反思之外,能否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或许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一篇写家乡风俗的散文。家乡的风俗,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作者把写作的视角瞄准了“端午”这个独具江南特色的风俗节日,由“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到“家乡的鸭蛋”,继而写到“家乡端午的鸭蛋”,不紧不慢,不蔓不枝,娓娓道来,一路写去,好像行走在山阴道中,沿路是美丽的风景,让你目不暇接,但你在不知不觉中却是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其文画之间有着广泛的交融和渗透.从选材、立意、风格、艺术境界等方面探讨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丰子恺散文丰富的意蕴,而且会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和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6.
王永昌的散文集《驿路平安》描写的是全球经济化浪潮裹挟之下的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成了怀揣故乡的农村学子定居城市后的诗意回眸.作品通过朴实的散文笔调,描写了对家乡的温馨回忆,是作者成长的印痕,是一幅幅充满乡趣、童真的民情风俗图,是一首首心怀诚意的感恩诗,是一曲曲叩响心灵之弦的乐章,是最普通最平凡民众的赞歌,是地域文化的不经意留存,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诗意回望和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7.
《送考》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里的一篇课文,讲述三十年代丰子恺先生送一群孩子去杭州考试的故事,作品以朴实细腻的文字描写,  相似文献   

8.
【习作要求】新疆的王磊同学写给好朋友李阳的信中不但描绘了家乡迷人的风光,而且介绍了家乡古老的风俗。同学们,你的家乡肯定也有与众不同之处。请以书信的格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创意一法】巧用比喻来写景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  相似文献   

9.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随笔朴素自然,风格隽永疏朗,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文章从丰子恺散文创作不同的阶段入手,把握住他散文的独特风格,以此观照丰子恺的人生,从而领悟其散文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一生研究佛学,又未忘怀人生。俗世尘缘与佛学教义交织成丰子恺散文独特的佛学意蕴,体现在无常若梦,情真以堪破;护生无量,护心以为要;尘网因缘,破执以求本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音乐学视域下的“风”字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字意义的指向经历了由一种自然现象演化为民俗、歌谣的渐变过程,在这一历程中它与音乐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根据风之本意,结合史料、文献记载,对"风"字予以音乐学视域下的解读会发现:风名来源于祭仪,风就是民歌,风还是乐器。  相似文献   

12.
地名研究对揭示特定地域的族群播迁、方言分布、经济兴衰以及民俗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以海陆丰的地名为考察对象,从地名与地理、历史、经济和民俗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寻找其命名缘由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词中的“斗鸭阑干”,是指圈养斗鸭的栅栏;斗鸭习俗至少于西汉中即风行,直至宋末始式微;《谒金门》是以实写吴中思妇“斗鸭阑干独倚”来表达其“望君”情结,也寄寓了冯延巳本人的一种人生体悟:“经过反省、挣扎的苦熬以后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执着。”  相似文献   

15.
<缘缘堂续笔>通过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讲述、日常闲情逸致的抒写和故乡人物的绍介等,成功地实现了对"文革"期间极 "左"政治的疏离,是丰子恺自觉追求边缘化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17.
《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都描写了忠义之士“烈烈轰轰做一场”的反权奸的斗争,反映明中叶士大夫恃道抗势的心态。忠臣抗争的方式有三种:批评、反叛和远离。在传奇中出现对这类行为的描写,原因在于明中叶思想统治的放松和作者主体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早期诗乐结合的乐歌,《风》诗在《诗经》中形式特征最为明显。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可是受经学阐释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很好的展开。20世纪20-30年代从歌谣角度对《风》诗形式所进行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研究更多关注《风》诗的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研究重视不够。1980年代以后,不少论者从音乐角度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经》,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由于重视诗乐关系与文本分析,《风》诗的艺术形式研究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有所深入。回顾古今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风》诗艺术形式研究的状况,往往和那个时期人们对《风》诗性质及对诗乐关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这说明,要推进和深化《风》诗艺术形式的研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的《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描写清晰逼真,人物和景物均富有可见性、动态感,艺术形象声画结合,情节发展时空一体,在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上与“蒙太奇”有诸多相似之处,具有电影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