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3.
新闻同行都知道,采写独家新闻难,而在一个为广大群众和众多新闻单位所关心的重大事件中,能先于其他新闻单位采写到独家新闻,则更难。《新华日报》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袁伟民纵横论英雄》(获江苏省1984年好新闻一等奖),就是一篇先声夺人的独家专访。请看文章的开头“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昨晚刚从美国洛杉矶回到北京,今天首先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昨晚刚  相似文献   

4.
王振祥 《视听界》2000,(1):50-51
新闻评论《岂能“一卖了之”》先后获’98江苏广播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好新闻二等奖、至此,我已有52件用品在全国、省级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作品有的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批示;有的成为报刊专题讨论的“导火索”;有的被20多家报  相似文献   

5.
发表在《大众日报》1992年8月31日第一版的消息《有这喜报,债免了》,先后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足以说明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新闻。作者喜欢抓“活鱼”,这则消息就是他到某集团军开会时,跑到营房与战士们促  相似文献   

6.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多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湖北好新闻一等奖及特别奖。调入大学后,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撰写的《新闻报道策划》和《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均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0年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一九八四年好新闻评选,省、市、县报以及企业报、专业报的同行聚集一堂,评选出九十九篇好新闻,其中获一等奖的三十五篇被推荐参加第六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从这次评选看,报纸不论大小,关键在于抓独家新闻。独家新闻的特点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早,就象名特产品一样,在商品纷纭的橱窗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人民日  相似文献   

8.
搞新闻的同志都想抓好新闻。好新闻在哪里?请留心你的朋友,好新闻往往在他们嘴中。我对这一点颇有感触。1981年以来,我写的稿件在《新华日报》、江苏省报纸系统、江苏省县(市)报系统和全国县(市)报系统好新闻评选中11次获奖,其中有4篇获一等奖。这些获奖的好新闻线索、点子和新闻事实,大多是我那些可亲的朋友提供的。198 3年8月20日,《南通大众》在一版刊登了  相似文献   

9.
1982年,《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会议消息能获全国大奖,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会议都有固定的程序,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的新闻,很难不受它的制约。因此,会议报道常常格式化,像“八股文”,不用说拿全国大奖,恐怕在地市级党报好新闻评选中得个末奖都极难。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在1988年度好新闻评选中,延安报的通讯《汽车,拖着火龙奔驰》(作者艾庆伟王天乐)在相继获得陕西省和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后,又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特等奖。(薛)  相似文献   

11.
我们办报的人,天天编新闻,自己有没有新闻呢?说真的,我们衢州日报就冒出过一桩大新闻:青年记者严红枫参加“中国青年记者访日代表团”出访日本了。全国300多家地市报,这次只有他一人参加。这新闻一传开,大家都感到严红枫太幸运了。自1987年以来,严红枫的新闻作品年年获奖。其中《两位承包者失败的启示》获第三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通衢道上的丑闻》获第四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王普党”》获第五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郑重“声明”的背后》获1987年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平平淡淡最是真》获1991年浙江省教育好新闻奖……面对  相似文献   

12.
11月18日,首都新闻学会举行“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首都地区)交流新闻采写经验座谈会”。首都新闻学会会员2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慈爱民(解放军报,作品:《万斤白菜“卖”了7元钱》)、陈西林(中国妇女报,作品《吴青和她的选民》),徐国柱(工人日报,作品:《扶风县发生令人痛心的“牛奶事件”》)、翟惠生(光明日报,作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孙敬尧(健康报,作品:《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男婴在京诞生》)、张芬之(新闻出版报,作品:《关于报社开展多种经营的讨论》)等在会上谈了他们的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酷爱新闻事业,在省市县新闻单位领导和编辑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采写新闻的能力明显提高,5年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16个(其中,《女麦客王转战陕甘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4年获得了5个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最近,我回顾了自己10年新闻生涯,请教了一些老师,觉得我连年获奖可能与“五个一点”有很大关系。“五个一点”是:多向思维有一点,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无冕王气少一点。 多向思维有一点 多年来采写新闻的实践使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是历史的记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王幼辉下乡自费吃份饭》一稿先后被《衡水日报》、《河北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新华通讯社发了通稿,在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荣获衡水地区好新闻一等奖、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并在光明日报举办的全国短新闻有奖征文中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庆  相似文献   

15.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6.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解放军报》新闻摄影宣传曾经创造过辉煌:军报刊发的抗洪救灾新闻照片曾被《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和香港报纸大篇幅转载;军报发表的众多优秀新闻照片曾经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或者在国家级摄影比赛和展览中获得大奖;军报的许多新闻摄影佳作曾经被全军官兵传为佳话,被基层部队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军报曾参加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被评为“报纸要闻版运用好新闻照片”一等奖;军报推出的新闻摄影新人很多成为全国新闻摄影界的新星……荣誉已成为历史。荣誉只代表过去。在荣誉和成绩面前…  相似文献   

18.
在2005年由我主创的电视新闻长消息《左算右算,还是种粮合算》分别获得省新闻奖二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宁波市新闻奖一等奖、宁波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基层的新闻记者,能在强手如林的好新闻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留心生活处处有新闻。只要留心生活,才能发现好题材,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9.
西安晚报的《毛泽东手书<长恨歌>碑廊在仙游寺落成》(1992.5.18),在1992年底全国计划单列市党报头条新闻竞赛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条新闻堪称这一园地里的一朵奇葩。首先,记者景险峰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这条新闻线索是他在和一位同志聊天中捕捉到的。闻讯后,他立即深入现场采访,写了这条独家新闻。景险峰所以能多次抓到独家新闻不是偶然的。他认为“积累加思索,才能抓到比较有特色的独家新闻。”他平时广交朋友,涉猎极为广泛,文史哲经、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乃至轶闻趣事等等,都力争知晓一些,都经过“新闻器官”筛选而有计划地予以储存。他的居室分门别类地储存了一批  相似文献   

20.
在第九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湖北省孝感报的系列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获一等奖。一些评委对一家地区小报能在全国报纸、通讯社系统仅有三件(组)一等奖的深度报道中站踞一席,颇为青睐。这里向读者介绍这组报道的采访、形成过程和特色。《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一组共11篇,是1987年2月,孝感报11名记者、编辑组成的“贫困乡徒步采访团”采写的,也是孝感报新闻改革的成果。为什么要组织“贫困乡徒步采访团”?当时考虑;一是为适应新闻改革需要,锻炼提高队伍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