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积极面对学生的独立精神要求,又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自发产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认可、扶持,顺利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被教育者也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2.
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双边性质的活动。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基于此,在学校教育中,对被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状况等的了解,总是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往往忽略了对教育者(教师)心理态势的要求。其实,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往往具有不可选择性,教师不能选择喜爱的学生去教育。相反,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去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师,力图追求心理学上所谓的“相容”状态。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学生总是对他们喜爱的老师所教的课程要比其他教师的课程感兴趣。这种现象正是对教育者…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使之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家长和教育者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是施教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作用于被教育者,并使受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在校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大部分小学生长期受到家长的宠爱,依赖性强,独立意识较弱,自律能力不强。而学校教育又多以课本学习为主,"老师很主动、学生很被动"的教学现象没有给学生多少自主空间,学生广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由于上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自  相似文献   

5.
<正>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育人者,还是被教育者,没有人喜欢惩罚,但教育又似乎离不开惩罚。读过早年魏书生的有关班级管理的书,我们会由衷地佩服他的惩罚之道。通常,他给学生的惩罚轻松而深刻,但又不是我们能很容易效仿的。甲和乙都是班里好动的孩子。他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是"以理服人",而到自己的时候,善于咬文嚼字地为自己辩解。倘若谁思路不清晰,他们就会巧言辩解争得上风,即使对方  相似文献   

6.
何立中 《职教论坛》2002,(24):60-6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残缺和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在逐渐增多,如何做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职高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就成为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心理强迫意念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来自心理上某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主要表现在:强迫性愿望,强迫性怀疑,对立性强迫思维等等,明知自己行为不正常,可控制不住摆脱不了,精神上感到莫名其妙的压抑或痛苦。有些父母离异的学生就有这种问题,他们总想摆脱自卑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迫自己去作不切实际的努力。笔者认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导致学生形成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班级教育实践中,许多班主任费尽苦心,累得精疲力竭,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要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效果与效率,班主任必须协调好三方面关系,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师生关系、家长与学生关系)、教育者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系、师长关系)、被教育者之间关系(同学之间关系)。教育实践证明,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融洽时,当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师、孩子喜爱自己的家长时,他就会听从教育者(教师、家长)的教育,努力改正自身的缺点。反之,被教育者就会有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教育或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当回事。因此,教师(包括班主任和所有科任教师)和家长,应当满腔热情地做学生的朋友,及时了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社会的人要适应社会,就必须不断地与社会交换信息,从中获取新的信息,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作为社会生活后备军的学生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换信息,才可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得以丰富、更新,能力不断增强,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施教者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遭受心理挫折,而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这各心理现象叫做锁闭心理。学生的锁闭心理一旦形成,无疑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分析产生锁闭心理的原因有:一、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进入青春期…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希望得到别人关注和赞扬的心理,如果过于严重,就会成为一个误区。这种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许后,常常会有很大进步,而一旦失去别人的关注和赞许,又会感到老师、同学眼中无他,他的行动无足轻重,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就会一落千丈。这种心理是学生在家庭和亲朋的爱抚和关心下逐渐形成的。诚然,教师可以利用关注和赞扬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但最终还应能让学生掌握自己,有独立能力,敢于自我评价,走向心理成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牛牛,学习不努力,成绩连连下降。每次学习成绩下降,他都能自圆其说,善于自己给自己做“思想工作”。第一次学习成绩下降,他淡然一笑:“老师好多地方没讲清楚。”不幸的是接下来成绩又一次下跌,他又自慰:“题太难了,别人不也都没考好吗,又不是我一个。”当成绩第三次下降时,他还有的说:“这几天身体不好,影响发挥。”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归因”的重要概念。当我们自己或者他人身上出现了某种行为、某种事情、某种后果,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找出原因给予解释,这就叫归因。从人的归因机制来看,人们大都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于内因,把…  相似文献   

11.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教育心理学又告诉我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成为了我们实践教育活动的一道屏障,如何缩短师生间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引起彼此间感情上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分析学员的心理需要入手,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其一、独立思考的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说到底,是教育者以各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并自觉地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行动.而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离不开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了解程度.在不了解学生情况下的无的放矢的教育,无异于对牛弹琴;而一旦我们既看到了学生们是怎样做的,又洞察了学生是怎样想的,我们的教育水平才有可能升华到生动活泼、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进行这次思想调查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我们有必要对教育本身做出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教育? 宽泛的教育范围就会使我们很难把一个人的被教育和他的其它生活区别开来,我们把一个人的被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存在的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就是要教别人的教育者,而是通过被教育与别人共同的生活来教育自己,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无意教育;另一类就是对被教育者而言存在的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教育者(如教师、家长、工厂的师傅等)的教育,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有意教育。我们丰富一下有意教育的内涵,我们说这个教…  相似文献   

15.
印军 《辅导员》2013,(22):16-17
<正>幸福,是人身处于美好生活之中并伴有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积极体验就是一种幸福感,是人与生活的一种极致融洽。教师的幸福感同样取决于他对教育生活的体验,如果这种生活体验带给他一种心理满足,带给他一种成就感,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他会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孩子也就会一并幸福且快乐着。  相似文献   

16.
"悄悄教育法"是指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教师采用悄悄的、隐蔽的方式,使用让人理性、使人冷静的话语、动作或文字等让孩子自己明白错误,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由教师指出错误,强令改正。"悄悄教育法"照顾了孩子的接受心理,淡化了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严厉的责罚,而是老师真心的关爱。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我尝试实施的"悄悄教育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很多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又极容易被忽略,比如说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忽略心理方面的问题,就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人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结果却与期望相差甚远;一群智力相当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成就大小如天壤之别。我们因主持“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相倾听、互相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这时教育者将听不到被教育者的声音.即使能听到一些,也不是发自被教育者内心的.甚至是虚假的。被教育者要么缄口不语,要么言不由衷,这时教育行为将难以为继.其结果是贻误教育的良机,丧失教育的主动权。更为严重的是,有时教育者的失聪会导致学生人格自尊的失落、思维火把的熄灭、信念追求的尘封。教师失聪现象造成的诸多不良后果,迫使我们探寻教师失聪的根源,疗治教师失聪的病症。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与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外壳”.因此,要想思维得好,一定要善于观察.数学家在解决或发现问题时往往首先依赖于他对若干数学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如果发现某种值得注意的模型或规律时,他就对它进行研究,并力图从中发现某种法则、某种公式,去解释或描述这种模型,以求问题的顺利解决.例如,建强同学经过正确计算,得到下面一组  相似文献   

20.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直来直去地对他们进行理性的教育,难免会遭到学生的厌恶或心理对抗。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点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