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复活已灭绝的动物,目前古生物学家最寄予厚望的就是猛犸象。因为他们曾提取过猛犸象的DNA(1978年在西伯利亚哈坦哥发现的一头猛犸象是第一只被提取到DNA的猛犸象),而亚尔科夫猛犸象的发现给这一梦想成真的机会。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克隆实验室,已各自提交了一套完整的有关亚尔科大猛犸象克隆的计划。  相似文献   

2.
吴再丰 《百科知识》2007,(8S):17-18
在某科幻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夏天的短暂时间里,科学家发现了沉睡在西伯利亚冻土中的冰冻猛犸象。经挖掘,猛犸象终于重见天日,并被冷冻保存起来。生物学家从猛犸象的组织中找到了DNA未受损的体细胞,将其中的细胞核取了出来,再从亚洲母象身上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将这个卵细胞的细胞核去掉.换由猛犸象的体细胞核,然后在电火花的作用下,这个已“调包”的卵细胞被激活,像正常受精卵那样发育成胚胎;  相似文献   

3.
《金秋科苑》2013,(1):7-7
美俄科学家发现数种生活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的细菌能在与火星类似的恶劣环境中牛存。这表明,地球上的微生物也许能在火星上生存。  相似文献   

4.
复活猛犸象在某科幻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夏天的短暂时间里,科学家发现了沉睡在西伯利亚冻土中的冰冻猛犸象。经挖掘,猛犸象终于重见天日,并被冷  相似文献   

5.
采用群落组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结构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细叶西伯利亚蓼可能的演替路线。结果表明,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总体结构简单,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的演替模式为:细叶西伯利亚蓼群系——细叶西伯利亚蓼+苔草+嵩草群系-水麦冬群系、苔草+嵩草群系。盐碱地这种恶劣环境下,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更容易出现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6.
在合成DNA的荧光探针[Ru(bpy)2dppz]2+(Ru BD)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了其特别的分子光开关特性,不仅取决于双链DNA(ds DNA)还取决于单链DNA(ss DNA)。当Ru BD与水溶液中的DNA酶结合时,荧光强度在ds DNA/Ru BD和ss DNA/Ru BD之间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此外在实验中,发现ss DNA/Ru BD比ds DNA/RUDB的荧光更强,故我们采用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和电化学法等方法,进一步研究Ru BD与ss DNA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茫茫的西伯利亚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永久冻土。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成千上万冰冻的史前哺乳动物遗骸。有专家指出,这些动物死后立即冻僵,其后一直保持着冰冻状态,因此躯体保存得相对完好。  相似文献   

8.
侦破中,指纹和DNA技术起到技术导侦的作用,指印与DNA物证都发挥直接破案的作用。勘查技术人员不能只注重发现指印、足迹等传统的痕迹物证,而忽视了对DNA物证的提取。现在DNA物证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技术人员应更加注意发现并提取现场中的DNA物证。  相似文献   

9.
本月聚焦     
《科学生活》2007,(1):12-13
黄河湿地白天鹅屡遭毒手白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冬天,逾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黄河湿地过冬。截至2006年12月11日,已在黄河湿地发现22只死亡的白天鹅。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和平陆县林业局  相似文献   

10.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叶小梁名闻遐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座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新西伯利亚市郊一片莽莽的林海之中。30多年来,它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创建背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伯利亚,包括了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  相似文献   

11.
美国科学家发现,DNA不仅是生物遗传基因的载体,它其实还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物质材料。比如,DNA具有独特的电子学和光学特征,当各种光通过DNA物质时,同其他的光学材料相比,光的损失很小;DNA的电阻性也比其他光学材料要低3到5个数量级。到哪里去找大量的DNA物质呢?科学家惊喜地发现,在渔业的副产品中,DNA物质含量丰富,而且还容易提取。于是,人们用溶剂把鱼废料中的DNA溶解,然后用只有0.2微米孔径的多孔薄膜过滤,DNA就被收集起来,再把这些DNA缠绕、沉淀到一块收集板上,最后形成DNA材料膜层。这种DNA光学材料可以有许多用途,从光学…  相似文献   

12.
韩贵杰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116-116,265
本研究为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试验的一项内容,是在新林区以小兴安岭红松为对照进行的不同种源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育苗试验。经几年研究,初步掌握了该树种苗期的生长规律,培育出达到前苏联及黑龙江省有关苗木分级标准要求的合格苗,且多数种源的西伯利亚红松生长好于对照,为该树种引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81年以来赵光仪等以营养器官形态解剖特征,结合生态地理分析,连续报道了西伯利亚红松 Pinus sibirica在大兴安岭的存在,引起争议。1989年秋,我们于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采到了争议松树的球果,经同主产区的西伯利亚红松及红松P.koraiensis标本对照研究,再次认定大兴安岭争议松树确属西伯利亚红松。从而最终证实了吴中伦先生25年前关于西伯利亚红松存在于大兴安岭的预见,纠正了所谓“漠河红松”30余年的误称。根据10年来调查研究结果绘出了大兴安岭及其毗邻地区红松、西伯利亚红松分布略图,显示了两种松树生态地理学特征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4.
超越自卑     
先看一则故事: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从自己拍得极为清晰的DNA(脱氧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就此还举行了一次报告会。然而弗兰克林生性自卑多疑,总是怀疑自己论点的可靠性,后来竟然放弃了自己先前的假说。可是就在两年之后,霍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分子结构,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4):432-433
物理所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王鹏业等,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磁镊研究了抗癌药物顺铂对单个DNA分子结构的影响,发现在低浓度顺铂作用下,DNA变得比自然状态下更为柔软,DNA的驻留长度(persistence length)从约52nm急剧减小为约15nm。在高浓度顺铂情况下.发现了DNA的成环和凝聚现象。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顺铂导致的DNA凝聚现象是分层次进行的。基于AFM成像和单分子拉伸两方面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西伯利亚的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其生产规模已经超过除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外的所有加盟共和国,而在各经济大区中,仅次于中央经济区。西伯利亚现代生产的综合效益不低于全苏平均水平,而活劳动力的使用效益还明显地高于后者。据经济学博士A.Г.格兰别尔格估算,1976至1990年间,西伯利亚每增加一名全年劳动者至1990年就可为国家多创造八千卢布的消费基金,这大大高出对欧洲各区和中亚部分劳动力资源效益所作的估计。西伯利亚经济的顺利发展,如果说不是决定性地,也是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与质  相似文献   

17.
谢少萍 《知识窗》2007,(5):46-47
1973年,前苏联西伯利亚毕莱苏伏加河畔的猎人尼古拉也夫到河岸边打猎,突然在一河湾的塌方处,发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他走近用手扒开积雪,发现有头巨大的动物半跪着被埋在雪里,他跑回村里叫来伙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冻土里挖出一个巨大动物,这庞然大物却是一头长毛象!  相似文献   

18.
邵彬  姚予龙  吴良  欧阳华 《资源科学》2018,40(11):2195-2201
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森林优势树种有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凯杨德落叶松(Larix cajanderi Maye)、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 Mayr)、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db.)、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 Ledeb.)、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 L.)、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 Roth)等。利用IIASA和俄罗斯著名学者V.A.Usol’tsev的专著等提供的森林优势树种样地实测数据和生物量实测数据,西伯利亚地区7个森林优势树种的林分平均林木区域尺度上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已成功构建。精度分析结果表明,7个树种的树干(带皮)和地上生物量模型完全满足计算这些树种样地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的需要;除西伯利亚红松外的其它6个树种的树枝、树叶的生物量模型可以用于样地内林木主要营养器官生物量的计算;欧洲赤松、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冷杉和欧洲山杨的地下生物量模型也已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区域尺度上样本数对生物量模型构建的响应与局地尺度上的响应在有限样本条件下可能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I0013-I0013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60年前,科学家詹姆斯一沃森和弗朗西斯一克里克发现DNA分子是双螺旋体结构,目前,科学家成功地在人类细胞中发现四重螺旋体DNA分子。  相似文献   

20.
苏布道 《科学文化评论》2007,24(6):995-1001
首次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冰片与DNA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冰片的抗病机理。通过共振光散射技术、荧光光谱法以及粘度法,确定了冰片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部分嵌入式。在pH7.40,温度37℃,离子强度低于0.01mol/L条件下,冰片与DNA发生反应,导致410nm和470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且反应体系至少在12h内保持稳定。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和pH值,发现二者的反应对离子强度及反应体系的pH值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粘度实验和EB(溴化乙锭)荧光探针竞争实验发现:冰片的加入使DNA双螺旋发生扭结,导致DNA的粘度减少;冰片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