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动的自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是已被人类认识把握,以及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总称.可以把整个存在世界划归四个次世界(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物质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动(主观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存(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在三个信息世界中镶嵌着三个社会信息世界.社会信息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性质,规定着社会信息具有信息三态、三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认为科学意义上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它是我们为日常生活世界量体裁剪的一件理念的外衣.一旦反思科学世界及作为它意义基础的生活世界,一切都陷入谜中.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还原所获得的纯粹意识才是世界之根源、本质.这种追求对世界根源明证性的理解却使他陷入了认知理性逻辑的绝对主义之中.本质上说,他是在使世界屈从于人的理性精神,其不知人类理性精神本源于人在世界中的现实实践.因而,只有从实践中主客体之问相互关系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属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4.
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是完整的马克思自然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只是形成人化自然的因素之一,它不能解释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把“人化自然”说成是马克思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两种主张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有关文本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条由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路径。旧形而上学实质上把世界理解为科学世界;康德将旧形而上学的外在对象转换为内在理性,通过将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降为现象世界而把道德世界从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胡塞尔把康德的纯粹理性彻底内在化为纯粹意识并将对象理解为自在的客观之物,通过研究对象之主观相对的被给予方式,指明了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基础,最终把生活世界从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伽达默尔重新接续并创新发展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形成了实践哲学的最新理论形态——“解释学的实践哲学”.正是在以实践理性反思为特征的实践哲学下,人们有了关于哲学的更全面理解,也有了对“生活世界”之实践智慧沦丧的更深刻的把握.惟有回到实践哲学上来,才能对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有正确的理解,人类文明之困局才有破解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自然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他的作品隐含着对人与自然契合的遐想。湘西清奇灵秀的山光本色成为人心目中的美景,而淳朴善良的男女老少成为活动于景中的人,它们交相辉映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考察的自然,不是孤悬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天然之物,而是纳入人的活动范围、作为对象性存在被社会实践中介过的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的视域里,无机界与人类历史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规定,在现实关系中相互转化,自然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生活是"对象世界"的内化,社会是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洞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应用烯基膦亚胺1与间氯苯基异氰酸酯、对甲硫苯酚的串联aza-Wittig反应,来合成2-(4-甲硫基苯氧基)-5-芳基亚甲基-4H-咪唑啉-4-酮衍生物3的方法.探讨了反应进行的条件和产物的波谱性质,提出了可能的环化反应机理.生成的环化产物均为新的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和MS确正.并探讨了所合成的新型杂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以3e及3f活性最好,在质量分数5×10~(-5)时,对水稻纹枯菌和苹果轮纹菌的抑制率均达到85%~95%的A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2-(2-氯乙基)-5-氯-6-苯基-3(2H) -哒嗪酮和相应的醇为原料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经付-克烷基化、闭环、取代、消除、醚化五步反应合成了5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的2-(2-烷氧基乙烯基)-6-苯基-5-氯-3(2H) -哒嗪酮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经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文明判集残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写本《文明判集残卷》 ,使我们在解构作为裁判载体的唐代法律文书本身的结构格式、辞章、共同特点时 ,为我们以史为经对法律文书的递变做纵向研究支撑起无法替代的历史平台。它格调庄严、简约有致的风格 ,博大的哲学理念 ,鲜活的法、理、情的和谐统一 ,不难从中窥视中华法系中的法文化、法意识和法律制度 ,见证其与西方法律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司徒·曲吉迥乃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人,他生活在十八世纪。司徒·曲吉迥乃重建了八邦寺,主持德格印经院的早期工作。司徒·曲吉迥乃作为大学者在佛学、文学、医学、美术等多方面有极大贡献,得到世人的敬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1-十八醇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二正十八烷基丙二酸二乙酯,然后用LiAlH4还原得到2,2-二正十八烷基-1,3-丙二醇,再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与β-溴丙醛缩合得5,5-二正十八烷基-2-(2-溴乙基)-1,3-二氧六环.并对产物的重结晶条件进行了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IR和1HNMR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多聚磷酸(PPA)为催化剂和反应溶剂,将冠醚进行酰化,合成了3-甲基茚酮-[1]-5,6-苯并-15-冠-5.合成产物由IR,MS和元素分析鉴定了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了人工出卷的全过程,由此建立了通用考试系统出卷子系统抽卷的数学模型,本模型从题型、知识点和难度三个方面对抽卷进行了控制,并利用Visual FoxPro6.0编程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本模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以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3—溴丙醛与2—烷基—1,3—丙二醇的缩醛化反应。该反应能在室温下进行,产率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19.
用二氯甲烷作溶剂,以PEG-400为催化剂,合成N-(4-氯苯甲酰基)-N'-(2-氯苯基)硫脲,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0.
应用量子化学方法,在RHF/6-31G水平上计算了4-苯基-1-(1H-1,2,4-三唑-3-羰基)-氨基硫脲分子(C10H10N6OS)的电子结构,探讨了其电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氢键的存在可能决定了分子稳定构象;该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位点是三氮唑基、腙基羰基和硫脲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