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霞 《现代语文》2009,(8):91-92
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丈化的优质部分认可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在描绘其眼中市民世界的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使其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中塑造的三类市民形象出发,展示老舍先生在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同时试图塑造现代市民的探索,并进一步分析老舍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社会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晔 《文教资料》2011,(11):19-22
老舍不仅是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尽管老舍在建国前的创作中从不明确人物的民族身份,也从不指明小说的民族定位,但是,小说里多处展现满族文化,也隐藏着许多旗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满文化色彩。在清末民初激烈的反满情绪下,老舍依旧难以割舍民族情结,怀着"头朝下"的心理,创作出"隐式满族文学",以追寻和反思满族文化的盛衰得失。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小说创作,以其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而独树一帜,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独特视度——主要通过对中下层市民命运的描绘,反映中国市民社会中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及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过程,探求中国国民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与优点,——使得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具有极大的独创性以及一定的历史深度。老舍一向还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但他的幽  相似文献   

5.
受自身文化气质的影响,老舍创作中常常出现情感与理智的二律背反。老舍一方面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观照乡土中国的种种社会、文化弊端,寻求民族新生之路;同时又难以割舍"老中国儿女"的文化情怀,对当时以"西化"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文明"难以真正认同。这突出表现在他对"洋派青年"的讽刺、揶揄以及"男性本位"主义的女性观上。  相似文献   

6.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明代广西谪宦诗歌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书写。就自然景观书写而言,主要涉及对广西山水风光的描写和对广西瓜果及特色风物的叙述;人文景观的书写则主要体现在对广西百姓苦难生活的描绘和对广西社会风俗文化的记载。明代广西谪宦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书写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广西形象,打破了以往对广西“蛮荒之地”的认识;人文景观书写中包含了对广西社会风俗文化的记载,为更好地研究明代广西社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8.
青海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园林景观风格。而景名又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海自然人文景观的命名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宗教的传播及发展所共同影响。其中的生态保护思想和民族和谐理念对当今的旅游开发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着力刻画北京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北京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他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态,在揭示、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和市民自身弱质的同时,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地控诉和批判。正是这种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双重批判的独特性构建起他特有的批判意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老舍早期的小说创作,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从文化批判的层面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与此同时,他也在作品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理想人物,寄寓了自己追求的民族个体人格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无可奈何。《断魂枪》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断魂枪》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力论述了老舍在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指出老舍不仅揭示了民族灵魂沉默的原因,也将批判的主题引向反思民族历史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19.
以老舍《四世同堂》和《茶馆》为例,本文试图阐释老舍小说和戏剧的贯通性:即结构的简单化、自然化(人像展览结构等);表现手法上的小说戏剧化、戏剧小说化;主题上的对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品格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批判。老舍先生延续了从鲁迅先生肇始的对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在有些方面还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