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既是散文家又是诗人。为寻求现代散文的突破,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诗的元素,形成了以诗为文的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将诗的语言和结构用于散文创作中;二是大量使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三是坚持诗言志的理念,以丰富散文的题材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克家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家。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由“诗压散文”到“散文压诗”的创作过程。他的散文,品种较多,而以抒情性的散文成就最高。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真情灌注,以情动人;细节描绘,生动传神;精心构思,讲究文彩。这三点,使得臧克家的抒情散文情深意浓,文彩斐然,含蓄蕴藉,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重诗轻文,把散文视作诗的附庸。他心目中的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这对于抑制过于随便、松散乃至轻浮的散文有所裨益,但也有明显的偏颇,即未能把握散文美的特质-自然。诗笔可用于散文,但失去了节制,便适得其反。他的散文创作意在实践在诗为文的理念,其成就,说明以诗为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无可非议;其局限,说明散文中的诗质应有所节制。余光中后来对散文美有所认识,提出了“本位散文”的概念,但因为重轻诗文的理念未能根本改变,故而所作“本位散文”成就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4.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无论近诗,近史.像赋,像论,都富有审美趣味;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5.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6.
乡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清感,也是亘古久远的文学创作母题。屈原仆悲马怀,难舍旧乡远逝,成千古绝唱;李白对月惆怅,勾起乡愁万种;杜甫闻官军收复故园,涕泪满裳,写成生平“第一快诗”;李煌以“一江春水”喻乡愁,揉进多少家国沧桑之感……乡思,不知演绎出多少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诗章。可以说,乡思情结成了中华民族一种强固的集体无意识。乡思母题在散文创作中具有突出的活力和魁力。因为,首先,散文与小说相比,擅长于展示作者个性,抒写个人独特、精微的情怀、思乡的情感虽是人类共同的,但其体验却是因人而异的,唯其独特…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山谷词     
黄庭坚的学创作活动以哲宗元祐中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创作时段,前段主要是将精力投入于诗歌的创作;后段则以词和笔札为主,词作为重要的交际应酬工具,发挥着前此诗所具有的功能,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表面上只是诗与词两种不同体之间互动的变换,在以前和同时人创作中或多或少有过表现,但象黄庭坚这样刻意为之是仅有的,势必在词的方面深深地烙上了其诗的某些特性。从内容到创作构思、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黄庭坚的诗法理论及审美理念都对其后期词的创作有所渗透表现。  相似文献   

9.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0.
陈家运 《学语文》2011,(6):52-53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一代文宗.其刨作实绩灿烂可观,散文、诗、词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学界在论述欧阳修的诗文创作特点时,存有欧阳修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观点.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至少过于笼统,有失精确.因为欧阳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不同诗文在内容和艺术上均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论述了老舍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作者认为: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虽基本上属于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之流,但也有时代的折光;随着老舍思想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他的散文创作,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大众的、民族的斗争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在艺术表现上,老舍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性;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诙谐幽默;语言朴素简练。在现代散文中,老舍的散文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之超卓令人惊叹。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其文学创作成功之启示,认为余光中对于永恒的精神生命之不懈追求,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创作原动力;求新、求变的创作心态,促使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从古典诗、现代诗吸取艺术技巧,对现代散文艺术创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14.
从《诗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的第二次诗歌创作高潮,其间诗歌创作大约沉寂了三百余年。孟子分析其原因乃“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1]其间便是先秦散文的勃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创作意义上的《诗》是不景气的,但由于大量用《诗》者的存在,使已有之《诗》的固有意义得以扩张,《诗》在数量上没有增加,却因其多侧面多功能的运用,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2]仅以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例,其大量引诗、用诗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据清…  相似文献   

15.
论宗璞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其散文创作起始于游记,受到了郦道元、徐霞客等散文名家传统的影响;重视客观对象的精微体察,描摹真切、语言简约;而其追悼散文,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理智而节制;近几年来的文化性散文,对散文领域的拓展是一种贡献,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相似文献   

16.
杨朔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努力继承我国古代优美诗词的长处,为我国当代散文创作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每一篇散文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正如老作家冰心曾经说的“假如刘白羽的散文像‘采云流水,蓬蓬元春’的话,那么杨朔散文就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了”。  相似文献   

17.
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7年;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0年,卒于公元前280年。他们是同一时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一个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惊彩绝艳”,恢宏壮丽的骚体诗;一个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创造了恢诡谲怪,神...  相似文献   

18.
自然纯朴中见真诚──谈杨林勃的散文创作李玉莲杨林勃是承德近年越来越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位诗歌、散文作家。《散文百家》、《九州诗文》、《河北文学》、《山西文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她的散文近200篇,诗歌近300首。尤其是随着诗剿心灵的辐射》,散文集《采花归来...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台港女性作家中.张晓风创作颇丰。她写散文.写历史剧,写小说.唯独没有写过诗。但她那脍炙人口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激情、跳跃的文思.尤其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珍视使她的散文像诗一样意象鲜明、意境悠远。而小中见大的独特感受方式更使她的散文独具魅力.这种审美感觉的独特性来自于作家对生命之谜的执意追问和对人性美的弘扬。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的家族中,诗和散文被看作是易于分辨的文学形式。人们几乎毫不费力就能对文学创作的实际作出判断:“这是一首诗”,“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而诗和散文的关系被看作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以为凭着先人的划分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当纷繁的创作向我们逼近,当不同的作品摆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竟发现诗和散文的微妙关系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