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易》《老》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今古兼治,扬马击郑,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相似文献   

2.
钱耕森教授积几十年之功力,抉发出“大道和生学”。大道和生学乃中国古代形而上学之真谛,为中国古代一切学术之灵魂。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之瑰宝,深受大道和生学之影响。中医学实乃大道和生学之科学典范。依“大道和生学”观照中医学之原典——《黄帝内经》,认为:“和生学”是中医学建立的哲学基础和生理学、病理学的基础,也是养生学、治疗学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注重“学”,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儒家那里,为“学”过程与成人过程无法分离:“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使人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本身也首先以“成人”为目标。荀子之论“学”,其内在之旨同样是“学”以成人。在突出“学”的同时,荀子又强调“积”(为学的过程性),进而将“学”以成人与“积”以成“圣”联系起来。荀子同时区分身心之学与口耳之学,身心之学以“美其身”为指向,后者意味着达到自身的完美、提升自身的德性。在这一意义上,身心之学同时表现为“为己之学”。口耳之学则停留于口耳之间,仅仅为了示之于人,从而流于“为人之学”。对荀子而言,唯有身心之学(为己之学),才构成了“学”以成人、“积”以成“圣”意义上的真切之“学”。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普遍认为,阳明龙场悟道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以古证古,以阳明学证明阳明学,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考察了龙场悟道这一史实,发现这一基本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龙场悟道所悟之道不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而是王阳明道德修养到一定境界的真实呈现。在此基础上,把阳明学定位为德性之学、道德修养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逻辑思辨之学。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然而,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二者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而且两人的文学观念与选文标准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文心雕龙》之学"终究以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6.
龙榆生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词学观所构成的学术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实际上,这是首次明确化的现代词学体系,规划出了现代词学的研究范围。声调学关乎词的艺术论、方法论、美学特征;批评学关乎词史、词论、词家、词作研究;目录学关乎词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龙氏词学观已成为一份宝贵的词学遗产  相似文献   

7.
《论语》之"学"在内容上包括文、行、忠、信;在方法上要求学与习相结合,学思并重;在目的上强调"学以致其道"。《论语》之"学"本质上是"为己之学",它具有文化传承意蕴,同时,其内涵和"为己之学"传统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来看,新课程改革需要教育成为人生之学、生活之学与智慧之学,且人生教育学、生活教育学与智慧教育学是相互融通、互相参照的,都植根于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然而,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与萧统关系密切,刘勰曾参与《文选》的编选,《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涉及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两人选文标准与文学观念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且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事实证明:"《文心雕龙》之学"终究当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11.
论思想之学     
作者主张这样的学习路线学思想,用思想去学,学出自己的思想来.学思想,就是要以追求思想为学问的崇高境界和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思想之学统领知识之学、经验之学、能力之学、技艺之学;用思想去学,就是尽可能把学到的思想运用到新一轮学习中去,开展深入的、经常性的独立思考,用这些思想去评判所学,反思所学,融会所学,保持"有准备的头脑";学出自己的思想来,就是形成和产生惟我所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让自己的头脑不断生成新颖独特的思路、观念和想法,为这个世界贡献有价值的思想产品.  相似文献   

12.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3.
“为己之学”是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高度概括,对“为己之学”的解读是对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乃至整个儒家为学体系的重要一窥。历来受到儒学研究者的重视。先秦儒家的“为己之学”以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通过对学可明德的信仰以及对“内圣”而“外王”的逻辑推演,树立了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的精神价值导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以明确为学之志趣、内省多思之方法以及躬于实践之途径铸造了“为学由己”的为学实践模式,赋予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以实践之可能,从而奠定了整个儒家为学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实现“游”与“学”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寻美虹山”为研学主题,以寻找虹山乡独特的“原始森林之生态美”“流水地貌之自然美”“闽南古厝之人文美”“花瓜盛事全域旅游之美”为分主题,从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活动实施及研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在研学中渗透“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焦竑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竑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竑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相似文献   

16.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相似文献   

17.
唐代字样之学源于我国古代的语文规范化运动,形成于唐代的正字运动过程中,是在直接继承汉末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唐太宗命颜师古等刊正经籍为始,在书法家及政府的参与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对后世汉字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全面论述了唐代字样之学的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颜师古对唐代字样之学的贡献、唐代字样之学在颜元孙、张参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唐代字样之学对后世汉字规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语》以"学而"章开篇,首言学.孔子率先垂范,一生学而不厌,好学不已,教弟子博学约礼,多识前言往行,可知"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孔门论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时习而悦"是君子成己之象,"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君子成人之象,成己、成人皆所以穷理以尽性."人不知而不愠",乃所以为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贵在知命.  相似文献   

19.
读研,我始终看作一种过程,既不因自己拥有读研的机会而激情倾倒,也不为自己暂时无高薪收入而懊恼。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看作是一种思想之学,理想之学,实践之学,德行之学。  相似文献   

20.
面临世道多难、儒教沦丧,葛洪劝学治世。其劝学思想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学"的本质入手,葛洪界定"学"为"乐之自然",试图将其从功利行为中释放,还原其本然之乐;其次,从"学"的内容上,建立"学"与德性、生命关联,明确作为人性之学的价值内涵;最后,从"学"的工夫上讲,强调"为学"并不仅仅是口耳之诵,而是"渐染"的身心修养之学。葛洪劝学思想的形成,与先秦的重学思想特别是荀子思想,以及晋世的社会生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