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重视激情引趣 ,促求知欲变动手欲渴望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是儿童的天性 ,不断探索新奇的事物是儿童的本能。因此 ,自然教学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地设计实验内容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高涨时就会产生动手欲。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 ,教师先做演示实验 ,学生看到一杯水竟让一张小纸片挡住了 ,而水却流不出来 ,有的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是什么把纸片托住了呢?”教师告诉同学们 :“耳听不如眼见 ,眼见不如动手干 ,你们都动手做一做吧。”于是同学们都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成功者高高兴兴 ,失败者在教师的诱导下找出了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围绕疑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使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行探究,从而浅化难点,平缓坡度,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如教学《赤壁之战》,当学生大致了解了历史背景、事件结果,而对其结果迷惑不解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周瑜、黄盖竟能以三万大军战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呢?其奥妙到底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经过一番分析、推理,便能弄清原因在于周瑜他们善于抓住曹操的弱点,巧设圈套,引其中计。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中心,也可从中受到课文层次的思维训练。二、围绕关键点质疑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的一看题目就见“题眼”,有的一读课文就见“文眼”。这些都是课文的关键点,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关键点质疑解疑,必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功效。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就可紧扣题目中“飞夺”一词质疑;教学《一夜的工作》就可紧扣文中的“劳苦”、“简朴”质疑,从而可达到迅速抓住课文要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三、围绕矛盾点质疑...  相似文献   

3.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过渡、结构、标题和写作顺序等。有的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文章过渡巧妙等.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们只要根据文章的特点,选准文章的突破口,就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中受到启发。2.通过理解更赢说的一段话,继续进行分析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4.练习复述课文。教学直点:理解更赢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他的分析为什么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轻声读课文。要求: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能通顺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要求: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等词语。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谁用箭射大雁?(更…  相似文献   

5.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6.
理解词议的方法山东栾信锁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重点是词和句,理解课文是学生通过对重点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实现的。分段讲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下面介绍...  相似文献   

7.
分子扩散与升华结晶的实验,对初学化学的来说动手做一做,是很有趣的。通过实验能对分子扩散理论和升华结晶的现象有进一步理解。但鉴于实验条件等原因,好多类似应该动手做的实验被“挤掉”了。笔者在实验的基础上认为以下的方法能很好地完成分子扩散升华结晶这一实验。用此法进行实验具有操作方便、安全。而且,能广泛用于微量物质的提纯。如在碘标准溶液配制中,用此法就可提纯碘。同时,又是初中化学科技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文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 3.学习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抓住课文反复出现的“在一起”这个词语,感悟父子之间的真情与默契。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0.
云海 《云南教育》2001,(14):14-15
理解和掌握教材 ,一方面是从整体上把握全套、全册教材的结构、编者思路 ,一方面是认真吃透和掌握单篇教材。这里特别强调教材和课文的区别。课文指选入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教材不仅包含课文 ,还包含着为理解课文或指导学习课文的插图、编者所设计的“思考·练习”等。如第二册第三课《泉水·小溪》这篇教材 ,从教材来说就包含“课文、插图、韵文后面的词语、‘思考·练习’、生字条”五部分 ,“课文”只指那篇韵文。再如第六册第九课《飞机遇险的时候》 ,这篇教材就包含着四个部分 :课文、插图、生字条、“思考·练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 ,…  相似文献   

11.
<正>“标题阅读法”是宁鸿彬先生提出的教学主张,是一种从教材课文标题入手,通过添加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1]“标题阅读法”就像一座桥梁,帮助学生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殿堂。将“标题阅读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法,就是在原来标题的基础上再添加些许字词。学生要表现美,必然要以感受美及理解美为基础。这就可以通过“添加标题”的任务驱动学生去感受课文、研读课文、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这是篇常识性的讲读课文。课文紧紧围绕骆驼为什么“叫做沙漠里的船”,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殊能力。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是在沙漠中长期生活形成的,靠了这些适应自然的生理能点,它才能在沙漠中生活。教学目的1、掌握10个生字,注意区别形近字“漠、摸”“锋、峰”等;理解“胼胝”、“驼峰”、“脂肪”,“广阔无垠”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里的‘船’”。4、学习给课文划分结构段,概括段落大意。  相似文献   

13.
英语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和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我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理解标目标题是文章的缩影,理解了标题,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题和寓意,标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白,有的含蓄。在初中课本中,以直白的居多,其主题意思一目了然,学生较好理解。对含蓄的,则需要到宇里行间去品味,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例如:初二课本中“Mid-AutumnDay”、“WeiHua’sBusyDay”等等,初三课本中“AtraffieAccident’,“ThomasEdison’等等,这些课文,学生一般一看标题,就能知道文章…  相似文献   

14.
论语文诵读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让学生反复吟诵以理解课文,不强调诵读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当代语文教学则重在对课文的分析,轻视诵读,也欠全面。执教者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从而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品味”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过渡、结构、标题和写作顺序等。有的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文章过渡巧妙等,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们只要根据文章的特点,选准文章的突破口,就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进 《成才之路》2012,(11):80-81
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看。也许猜想是该在实验之前的环节,但是对于初中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动手做实验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没有动手做实验,猜想就是瞎猜胡说。本节课的教学就特别强调学生在上课时多动手、多实验,边动手、边思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学生去亲争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变得容易。这样,猜想之花才能“触手”可得。  相似文献   

17.
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看。也许猜想是该在实验之前的环节,但是对于初中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动手做实验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没有动手做实验,猜想就是瞎猜胡说。本节课的教学就特别强调学生在上课时多动手、多实验,边动手、边思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学生去亲争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变得容易。这样,猜想之花才能“触手”可得。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文,自观其类似文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以下几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强化了自能阅读。1.解题法题,为文之目。要使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得帮助他们理解题目,领悟题意与文意的联系。小学高年级语文课中,大多篇目是以人名、地名、物名为题,或是以事件、中心命题的。这些题目如何理解,它们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题,一看便知文章…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 8个生字中的“观”、“际”、“沿”,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坐井观天”、“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2 .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 ,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 ,见识少 ,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读懂课文 ,理解内容。2 .难点 :理解寓意。三、教具 :教学软件、头饰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题 ,提出要求。《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学懂课文就要求做到 :会读故事 ,能讲故事 ,还能明白道理。二、一读课文 ,初步感知。自读课文 ,注意…  相似文献   

20.
课文标题,常常以简短、鲜明的语句,确切地把课文内容的精神传达出来。教学时,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灵活地抓住不同的时机进行释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一开始接触课文就破题。对那些内涵比较大、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题目,就要采取这样先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引导学生了解题意的方法。如《将相和》一课,学生对题目不易理解,有的连字都可能读不准。这就宜采取破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将”、“相”、“和”三个字的含义:将,指古代统帅军队打仗的将领;相:古代最高文官;和,这里指言归于好。破题时,还可以问学生:“将”指谁?“相”又指准?他们俩为什么不团结?后来怎样言归于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