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广义上说,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要分析这四个方面的情况,揭示其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论证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在四卷《资本论》中,每卷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每卷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全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时,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不变资本全部转移到年产品中,联系到《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相关论述,这些假定中的个别假定必须放开,在此前提下再探讨社会总资本的平衡问题,从前后联系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实际上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问题。其中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约束为"硬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一约束为"软约束"。纵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约束条件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约束条件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在第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在极端假设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不平衡是必然的,而平衡则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以下简称第五章)中,以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为对象,详细地考察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为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打下了基础.但是,人们在对作为第五章研究对象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理解上,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有些同志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中劳动过程是生产力,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关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本论>第一卷难题解答》第124页)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愈明仁同志的《<资本论>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所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其立场、观点、方法。《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充满了活生生的辩证法。只有弄懂马克思的方法论,对该篇的内容才会有准确的理解,学习也才能深入。具体地说,对于《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学习,我们特别要注意下述具体的方法。首先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核心。全部《资本论》,都运用了矛盾分析法,第二卷第三篇所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去掉资本主义性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阶段征收绝对地租费用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作为劳动条件下的土地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资本论》第三卷,第693页)因此,“土地的资本主义耕种”是以“执行职能的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篇,商品范畴是其宏伟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是,作为这一逻辑起点的商品,是什么性质的商品呢,理论界对此争论颇多。现在较多的同志认为它是撇开了资本和剩余价值关系的资本主义商品,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它是前资本主义简单商品。前者侧重以《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论》逻辑体系是对贫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反映为根据;后者则侧重以简单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资本论》的逻辑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为基础。这些当然都有它的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可以把两方面的依据综合起来,就是说:在肯定《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又承认简单商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在肯定《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反映的同时,又承认所反映的是运动中的经济结构。如果这样看是对的,则我认为可以辩证地来认识开篇中分析的商品的性质,即:它是简单商品,但不是独立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之外的简单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前提的简单商品,它包含着资本主义胚芽,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它构成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后来又表现为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异化就是异己化,是指某一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与自己敌对的东西这一特殊现象.在《资本论》一卷马克思仅仅在谈到资本积累时用了异化或劳动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和起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因为这样,在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前,劳动者"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中了,所以在过程中这种劳动不断物化在别人的产品中."(《马恩全集》23卷,626页)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  相似文献   

10.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分析,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从而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创立了一种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根本不同的崭新的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但是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共同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主义也是适用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是这和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学习、认识、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的框架结构分为五篇,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产总过程、国家过程、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这个结构基本是马克思六册计划与《资本论》结构的结合.说它是六册计划也不准确,因为前面三篇与马克思六册计划的前三册其实不一样.六册计划的前三册是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所有制,而我们前三篇采用了《资本论》前三卷的结构.在多年的编写过程中,经过与同行专家多次讨论,我们认为,本书的结构与已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它著作和教材相比突出优点是,更利于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融入当代生产力中分析,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系统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论》第二卷里马克思所建立的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如果脱掉它的资本主义外衣,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适用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当前进行经济调整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途径可区分为外延的扩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二卷所阐明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这些重要经济理论中,包含着许多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基本原理。学习《资本论》第二卷,正确掌握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着重阐明的资本流通的理论,对于改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经营管理、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和计划工作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全国都在开展《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本刊自本期起开辟《资本论》第二卷的讲座专栏,连续发表有关文章,供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部分生产关系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社会关系。简单地说,生产关系就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必须先确定,《资本论》的对象,指的不仅是叙述的对象,而且是研究的对象。因为《资本论》的整个逻辑过程,实质上是研究客观对象并在观念上全面地能动地反映这一对象的过程。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对象?对它的研究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一 恩格斯说过:“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这样来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很清楚,“资本论”之“资本”,就是反映这种阶级关系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并不是直接  相似文献   

17.
本依照《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演化的思想脉络,首先提出研究《资本论》所有制思想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其次,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区别;最后,分别从《资本论》三卷的内容结构上去把握和认识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企业商品生产发展的规律,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也是商品生产,二者的社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但它们生产的商品形式和商品经济规律作用的形式还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能够运用《资本论》的理论,指导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商品生产和经营,以促进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第一,运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理论指导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资本家的企业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先投入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这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在以人的需求为特征的身体哲学思潮影响下,莱博维奇指出《资本论》具有缺失雇佣劳动的片面性。由于对资本循环和劳动者(资本作用的对象)认识的不全面,导致对资本认识的欠缺;由于把必要需要看作固定不变的因素,导致对资本整体性考察的缺陷;此外,对马克思的片面认识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由此他认为,人类需要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工人的需要优先于生产力,应当用工人需要首要性理论取代生产力首要性理论,把工人需要满足的状况视为判定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一致性的标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动态发展状况的依据,把阶级斗争视为实现工人首要性地位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他对《资本论》的片面性解读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其超越《资本论》的逻辑存在瑕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用了大量的、无可辩驳的历史资料来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征服、奴役、劫掠、杀戮”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过去在讲授资本的原始积累时,着重分析英国是如何通过“羊吃人”的时代,以残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