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靳爱祥 《精武》2007,(12):40-41
1988年底,我有幸跟随卢忠仁先生习练萧氏八卦掌。通过十几年的学习、锻炼,不仅在八卦掌这一拳法上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同时也对八卦掌这一拳种的历史渊源有所了解。结合武林典故和拳法技术,略谈所知所闻和见解,奉献广大八卦掌爱好者。  相似文献   

2.
靳爱祥 《精武》2008,(5):52-53
我在精武杂志2008年第2期中,发表了一篇《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一)》的文章,第3期应该续写《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二)》,但由于许多读者来信、来函询问“萧氏原传八卦掌”里为何还有拳法?拳法的特点是什么?为此,在给《精武》写第3期稿时,临时改写了一篇《原传萧氏八卦掌揭秘》的文章,在这里还请其他的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3.
张耀忠 《武当》2005,(7):27-27
许多八卦掌习练者都认为,“八卦掌的特殊性就在于自始至终都是用掌,并无用拳之处。”其实,这是由于他们习练的八卦掌套路不全面,并未包括“八卦散手掌”和“八卦五行掌”,这后两式八卦掌中,用拳外所占的比例还不小。以“八卦  相似文献   

4.
习练武术,无非是健身、防身、延年益寿。传统的八卦掌含三种功能于一体,集中体现在一个“走”字上。前辈及今日的贤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及层次论说了很多,现在换个角度,看看八卦掌的走与健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卢艳彬 《武当》2014,(3):24-26
“蹬劲”与“踩劲” 拙作《八卦掌脚下五劲》于2013年《武当》第七期和第八期连载发表后,陆续收到八卦掌同道的信息反馈。其信息反馈主要是对八卦掌脚下功夫的蹬、踢、摩、探、踩五劲的习练之法或掌握不足,或难以把握,或五劲作用不清等等,要求进一步提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赵明 《武当》2016,(4):36-38
八卦掌自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先师于北京授拳,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八卦掌派别众多,八卦掌套路更是五花八门,表演套路日益繁杂花巧,八卦掌越来越偏离董公创拳的初衷。本人自小随先师学习八卦掌,听师训,重习练,稍有感悟。本人着重从人身天盘、人盘、地盘三才(即上、中、下三盘)进行练习,并从繁杂众多的八卦掌套路和招数中取其代表性的精华,总结了这  相似文献   

7.
唐俊文 《武当》2012,(12):30-32
作为内家拳之一的史式八卦掌,是内外兼修的拳种,所有的动作都离不开"意、气、力"的运用。所谓意,即思想,或想做什么;气,即呼吸产生的气在体内的流动;力,即有意识的用劲。让学员如何掌握意、气、力在习练八卦掌动作中的运用,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能使学员及早掌握八卦掌的内涵。1、初习八卦掌动作时,学会习惯性用力。从初学  相似文献   

8.
吴剑锋 《武当》2013,(1):7-9
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一套圆运动理论拳法。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  相似文献   

9.
靳爱祥 《精武》2008,(1):50-51
当我撰写《精武》第十一、十二两期有关我本人体验“卢氏结构”和缕析萧氏八卦掌脉络的文稿之际,我的老师卢忠仁先生(以下均称卢老),历历介绍了萧海波师爷一生的学艺、磨练、任教、领衔、办差(所有这些都是萧氏在清代的经历)和清亡后返乡休养,其间一度应“中华武士会”主管张占魁的邀请来天津承办“第一国术研究社”(上世纪30到40年代)并开始授艺;后又返回故里直至终老于自己的故乡。由此看来萧海波师爷是在清代过了大半生的,清亡时他已是49岁了。所以萧氏主要业绩都是在这大半生经历的;从萧氏学艺下山,未经闯荡汀湖,末经武林交往,一出面就进了庄亲王府担任亲王的武教师,卢老当年听过萧师爷还能大段落的背诵经书,可见萧氏在王府任武教师之余,曾照看过亲王读书是真的,因为萧氏不识字,只有经常伴随亲王读书,才能背诵经文;而且萧氏入府后,由于办差得力,慈禧下旨在热河开采金矿时授萧氏以五营统领之衔做护矿武职数年,这都使得萧海波在清代是没有传播技艺机会的,可以说萧海波师爷的经历、作为是晚清以来,任何王府的拳艺武师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萧海波师爷在艺成下山之际,山中戒规“下山之人,严禁武艺外传”,其他武师外传武艺,因社会人士的需求和山中戒规对原传有所变动,而萧氏来津传艺时已是民国,山中组织早已不存在,所以萧氏是将所学原传武艺原封不动传艺于卢老的!  相似文献   

10.
一、八卦掌练艺规矩十条八卦掌历代大师都十分讲究武德,高义盛所传《练艺规矩十条》集中体现了练艺德为先的宗旨,习练八卦掌者应知之,遵之。第一条:孝敬父母。父母者生身之本也,无父母焉能有我乎?为人不孝,禽兽不如,既不可教,亦不可交也,更不准入八卦掌之门。第二条:和睦乡里。乡里者,共井比邻而居者是也,和睦者,互相尊  相似文献   

11.
卢艳彬 《精武》2009,(7):28-31
八卦掌第三代传人、著明武术家、一代明师姜容樵先生于1963年出版的《八卦掌》一书,曾再版多次仍供不应求。之所以轰动祖国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先师将八卦掌中很多模糊不清、有争议而又众说纷纭的功理功法一一加以澄清、说明,将一生习练八卦掌之体悟和经验合盘托出,将很多秘不外传之法贡献出来,启发、激励一代又一代八卦掌人学有所得,练有所长。  相似文献   

12.
陈国伟  陈宣合 《武当》2012,(10):28-29
近几年来,由于中华武术的普及和推广,八卦掌这门传统的内家功夫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但常见有些练八卦掌者,多以习练八大掌和六十四掌等套路为主,而对传统中的一些基本功法却很少练习。诚然,八大掌等拳套实为八卦掌的核心内容,但殊不知其基本功也是八卦掌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虽然修习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从师琐记     
李剑方 《武当》2009,(4):37-40
我自幼喜爱武术,对太极拳更是情有独钟。曾先后拜刘仁海、姚继祖、傅钟文、王荣堂等先辈大师,习练各家太极拳和八卦掌等内家功夫。我虽资质驽钝,但诚心敬意,尊师重道,历经数十年的刻苦习练,也略有所得。回忆当年与各位老师朝夕相处、修德学艺的一些往事,桩桩件件恍如昨日,历历在目。今琐记一二,聊遣心头思念之绪。  相似文献   

14.
陈国伟 《武当》2011,(4):22-23
转掌功是八卦掌重要的核心基本功法之一,代表了八卦掌的拳术特点。若要练好八卦转掌,就应先练好行步功。行步功的习练是为了锻炼好初习者的腰腿力量及行步时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略谈八卦掌     
萧功卓  萧铁僧 《武当》2001,(11):26-26
前言:先父萧功卓(1886-1979),字砥,号哲采,出生于晚清时期一个武举家庭。自幼随父习练家传武功,后游历全国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了多种拳术,并转而由外家入内家。早年从军时,拜董海川先师八大弟子之一程庭华先生的高足李文彪学习八卦掌。晚年为便于后学者学习掌握,把祖师遗传的旧谱逐字逐句地加以推敲、精简,先后编写了“略谈八卦掌”、“八卦掌序”、“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等文字资料。惜时逢文革,其文无法问世。今将先父遗文稍事整理,发表出来供爱好者参考,藉以告慰先父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6.
笔者童年时代,随家父尹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孙宝泰(今年诞辰95周年)习练尹式八卦掌,经他老人家口授身传,结合拜读有关理论专著,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学习札记部分整理如下,供初学者参考,意在使尹式八卦掌在传播中少走弯路,健康迅速地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于1974年从师学习刘凤春刘氏八卦掌。八卦掌为内家拳之一,练习内家拳有这么一种说法:形意拳的手,八卦掌的脚,太极拳的腰。八卦掌的脚的关键是走圈,为了保证八卦掌走圈练习正确、无误,少走弯路,给练习者一个明确的练习方法、规范的动作要求和严格的训练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年轻时从师学习八卦掌时,如果在练习上有一点未能达到师傅的要求,师傅会说“挨打了”,并马上告诉我为什么挨打,并纠正我的错误。师傅经常说:差之分毫,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8.
李子鸣先生,一代武术大家,梁式八卦掌著名传人,河北省冀县人,生于1902年,卒于1993年,享年91岁。他自幼习文练武,能书能画。16岁,拜八卦掌名家梁振蒲为师,学习八卦掌,终生习练研究,深得八卦掌精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投身革命,在北平借开办宏业酱油厂和元隆商行的身份,开展地下革命工作,掩护了北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数年前,曾有位跟某名家练了多年八卦的朋友对我感叹说:“八卦掌已经失传了。”我回答说:“你这话不准确,只能说濒临失传。”然后我向他介绍了几位八卦拳家。前年,我们又见面时,他一个劲儿地向我表示感谢,说真开了眼,并说从这几位拳家身上看到了八卦掌的真风。那么这几位高手是谁呢?  相似文献   

20.
李继晟 《精武》2009,(6):46-47
董海川传授八卦掌,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他众多弟子习练的八卦掌,也是形形色色,各自不同,有的偏重于掌,有的偏重于拳,有的着重粘连柔软,有的着重冷弹脆快,不一而足。董海川犹如辛勤的园丁培育花卉一样,枝枝吐秀,朵朵呈艳!如果要谈论各式的八卦掌,风格独特的梁式八卦掌必不可少。它的特点是:转圈回身的角度大,前掌不是对着圈的中心,而是甩在后脚所踩的圆周线上,拍击力量大,伸缩自如。掰扣步小,两膝盖紧贴,能够护裆,磨身陕速灵活。迈步时大腿提起不动,只动小腿,足尖稍微上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