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  相似文献   

2.
刘真梅 《考试周刊》2012,(14):90-91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新课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创建《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聚焦英语课程标准实现跨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英语课程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及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力求从教学的目的、目标、理念、内容、实施策略、实施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从而保障新《标准》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加大了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英语教育也随着不断地发展,并且在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策略等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完善。大学英语教育开设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学习英美文学和文学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浅析了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的一些意见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机械三视图的绘制》课程改革为主线,从课程的命名、课时分配、教学目标、情境设置及教学方法与情境实施策略、CAD教学形式等方面做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浙江省医学类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与市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语言与文化相分离、忽视学习过程和个性化学习等。并据此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手段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将医学文化有机融入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提高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新《英语课程标准》从教学目的、内容、手段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更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范院校应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英语教师以适应新时代的英语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刘瑞丽 《考试周刊》2009,(16):26-26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姚进 《宁夏教育》2004,(1):45-45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从而保障新《标准》的…  相似文献   

12.
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领域有三个维度的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英语课程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步骤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作用重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是过程导向性目标,其目标结构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组成。在英语教学目标层面上,可分为水平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迁移目标。本文通过对2003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构,指出课标的理想与现实实施之间存在严重的"两张皮"问题,并为课标的实施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教学要把情感、策略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栎砌还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人教学建议。“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并将教学活动细化、具体化,为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构良好的平台,是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转型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都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调整教学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需求设置课程、规范英语教材、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推进英语教育国际化等策略达到目标。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实验阶段的任务,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标准2011》在课程价值、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理念、分级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主要变化及其背后的意义,对于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深化英语课程改革,推动英语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英语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标准2011》的主要变化入手,探讨和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意义和力求解决的问题,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推动和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英语知识基础和熟练的现代英语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技能》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使模拟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了解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进行课堂的设计与模拟教学,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集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于一身,为学生日后所担任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浅谈英语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蕾 《中学教学参考》2013,(19):105-105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依据纲要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教学互动策略,重点传授学生交际的策略,提高学生交际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传统的教学要求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体现教学互动性的小组讨论、学生分角色表演、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合作、教师的适当调控.口语互动教学正是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因此,要完成它的教学任务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切实实实施这个标准。现就笔者在参与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谈点学习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