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秋九月,是小班幼儿入园的日子。怎样才能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走进幼儿园呢?这要求家长和幼儿园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小班幼儿人园前的准备工作。作为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半年就应开始着手准备。第一,常带孩子和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交谈交往,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愿望。特别是让孩子经常和那些活泼开朗、喜欢上幼儿园  相似文献   

2.
吴建华 《家教世界》2022,(30):60-61
<正>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的关键阶段。所以帮助家长和幼儿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小学入学准备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园本课程,将幼小衔接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一、身心准备(一)向往入学的情感培养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是重要的入学准备。“小学校园大揭秘”一直是幼儿园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寻找,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成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一、探索性提问问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例如:在亲子活动“会变的影子”中,家长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变?”让孩子顺着问题探索影子的秘密,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二、启发性提问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为此,家长的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雾的早晨,家长便可以这样提问:“咦,今天我们家前面的房子怎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探索“雾”的积极性;“你知道雾是那里来的?”以此启发幼儿思考雾的成因;“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会慢慢看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幼儿追寻雾消失的原因,逐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智慧的火花。三、趣味式提问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因此,家长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的欲望。如:“鱼睡觉时,闭眼睛吗?为什么?”“人用鼻子呼吸,鱼用什么呼吸?”“鸡有耳朵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行走、生活?”“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个个有关动物的问题深深地  相似文献   

4.
孩子要上小学了孟繁德孩子要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家庭中的喜事,也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入学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我仅就“家长自身的思考”和“孩子的准备教育”这两方面,与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家长自身的思考一、要具有小学生家长的角色意识。准备入学,...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小学则是以学习为主。如何帮助六岁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已经比较突出地摆在许多家长的面前。我们曾对三个大班的幼儿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对入学准备视为知识上的准备,每天要求孩子识多少字,做多少道算术题,甚至有的家长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算术书借来让孩子提前学习。结果是过早、过度的教育,过高、过急的要求,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以致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惧怕的心理。当我们问孩子“你愿意上小学吗?为什么”时,有的孩子说不愿意上小学,因为最怕爸爸叫他做功课。还有的孩子说:“我上学,妈妈也会打我吗?”原来他看到别的孩子上学后,因成绩未达到父母要求遭到父母的打骂,因而害怕上学。有一位小学老师说:“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最感困难的  相似文献   

6.
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是每一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想必家长们早已阅读了有关学前准备方面的书籍,咨询了专家或小学生的父母。但还有些准备您做了吗? 入学思想准备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怎样对待上学、以“我要上学了”为荣。您不妨和孩子正式谈一次话。 激发孩子上学的兴趣,解决他们心中存在的疑虑,使他们及早就满怀兴奋与期盼,而不是焦虑和拒绝。您可以和孩子探讨以下问题,比如:孩子,你喜欢上学吗?为什么?你知道上小学与上幼儿园有什么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想知道小学的哪些事情?您可  相似文献   

7.
“家园共育”在幼儿英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更好地促进幼儿英语教育?如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一、抓住一个关键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然而,要让家长主动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并进行配合,一直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就要抓住一个关键“幼儿”。“幼儿”是联系幼儿园与家庭的关键,双方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因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只要抓住了这个关键,就会事半功倍。如为了让家长理解幼儿英语的…  相似文献   

8.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考验。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9.
孩子要上小学了,父母从内心感到喜悦,从接到录取通知的那天起,就忙着给孩子做入学准备。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该怎样做呢? 幼儿进入小学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幼儿园他们以游戏为主,到小学则以上课学习为主。作息制度也不同了,上一节课要35~40分钟。小学要求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意志行动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要比幼儿园高。如果孩子心理准备不足,第一步迈不好,对新的学习生活就会望而生畏。因此,在孩子入小学前后,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做些心理准备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在这一转折的重要时刻,家长该为幼儿顺利地度过入园关、愉快地适应幼儿的集体生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技能当孩子具有独立行步的能力以后,就对自己的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家长应尽早的让幼儿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持之以恒,初步培养起孩子“自立”的良好道德品质。提前学会生活自理技能,这远比会写自己的名字、识几个数更重要。二、培养幼儿入园自豪感幼儿入园前应与孩子多谈幼儿园的事情,向幼儿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信息,与孩子一…  相似文献   

11.
贾宇  黄玉蓉 《家教世界》2022,(21):42-43
<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常常被教师、家长忽视,他们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拼音、计算、识字。这种只关注知识,忽略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幼小衔接教育,违背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升入小学后,由于校园环境、教学方式、作息时间的变化,有些孩子会不适应。因此,要在即将升入小学的阶段,对孩子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与引导,带领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的环境、学习方式,根据小学的情况对孩子开展常规习惯培养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等,为幼儿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事事替代幼儿安排好、计划好,而是需要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让幼儿从慢慢养成习惯到自然、主动地践行。  相似文献   

12.
幼儿升入大班后 ,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自己的孩子能写多少字 ?能做几道计算题 ?家长们填写“家园联系册”时 ,多半家长都要求老师多留一点作业 ,让孩子回家完成。而家长们所要求的这些作业 ,都是一些“死作业” ,如让孩子多抄几遍生词 ,多做几道算术题。这些“死作业”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讲 ,弊大于利。那么 ,幼儿园该留什么样的作业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幼儿园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雏形 ,所以幼儿园不宜给幼儿布置一些“死作业”。时常有家长这样问我 :“我几乎每天都看见你们带着孩子游戏 ,为什么不给他们做做作业 ,写写字呢…  相似文献   

13.
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80后”与“90后”家长担当家庭教育主力军的时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持以更高的关注度。“幼小衔接”是幼儿面临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家长在面对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诸多差异以及孩子入学准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时,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育儿焦虑。调查发现,在入学准备阶段,大班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程度中等偏上;焦虑内容呈现多样化;学习焦虑显著突出;育儿焦虑在幼儿胎次、幼儿园性质、家长学历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纾解育儿焦虑,大班幼儿家长要加强学习反思,树立科学的衔接理念;学校要构建合作机制,优化评估指导实践;政府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为家长减负降压。  相似文献   

14.
暑期过后,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对孩子和家长来说,这都是一件大事。如果把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看作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升入小学就该是又一次“社会性断乳”了。面对独立性要求更高、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和崭新的教育环境,孩子能适应吗?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呢?这期“难题解析”。我们编发了一篇家长来信和一篇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文章,以满足此类家长和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暑假过后,许多孩子要做小学生了,孩子将面临着许多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因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为主;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小学教育则是以学习为主,等等。家长应该怎样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引领他们适应这些变化,尽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请家长朋友读读下面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孩子是果。只有根深、干粗、枝繁、叶茂,果才硕”,幼儿园与家长通力合作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体验,才有体会。”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游戏生活情况,增进幼儿园、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更好地达到家园共育目的,结合学园课题《巧用家长资源,探索幼儿生活体验课程的建构研究》,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长进课堂”活动,让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的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和兴趣特长,集中家长优秀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孩子,让幼儿探索不同的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验,为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如何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家长应做好幼儿入学的准备工作 “幼小衔接”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做好衔接工作,使幼儿高高兴兴入学。家长应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  相似文献   

18.
又到了八月,班里的孩子多数要上小学一年级了,我们也忙着为他们做一些知识上、心理上的准备工作。往年毕业典礼后,孩子收拾完东西随家长离开幼儿园时,会说一声:“邱老师,再见!”“我会回来看您。”或是送上一个甜甜的吻。此时,我和重感情的孩子都禁不住流下热泪。这些泪水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有思念,有期盼,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向往。这一次,我不想再看到孩子的眼泪。何不让孩子高高兴兴地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而又充满对老师、幼儿  相似文献   

19.
家长在教幼儿看图识物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几个问题: 问题一,以图画所提供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家长们习惯按图画的文字说明教幼儿识物,要求答案也是唯一的。比如说,画册上有一个人拿着一个装着透明液体的杯子,文字说明是“喝水”,大人们就教“喝水”,其实孩子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喝酒、喝药、喝饮料等等,何必一定因要与书的答案一致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呢?聪明的家长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发挥  相似文献   

20.
离暑期招生虽还有段时日,但不少心急的家长已纷纷打来电话咨询一年级报名的有关事宦,其中不乏有不足龄幼儿的家长来商讨是否让孩子入学或如何巧妙地让孩子“蒙混”人学。作为孩子母亲的我,很能理解这些家长迫切的心情;但作为一名从事十几年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要对幼儿提前进入小学浅谈个人看法,供家长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