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 首先感谢你们出版了张扬同志的小说《第二次握手》,若不是打倒了“四人帮”,我不可能再会看到这样一本如此吸引人,感动人的小说,在此,也更应该感谢本书的作者,不屈的文艺战士张扬同志。我生活在异国他乡,祖国的朋友给我寄来了这本书,多么好啊!我想,象小说《班主任》,《我爱这一片绿叶》,《爱的权利》等小说都在纽约的华人报刊《北美日报》上刊登,我多么渴望这  相似文献   

2.
产生与张扬“第二次握手”的冲动,缘于新闻媒体上“改革开放二十年”报道“文化巨变”专题和《出版广角》月刊发起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评选活动。尽管小说《第二次握手》有一定的缺欠,但在那个文化禁锢刚刚被打破的年代,《第二次握手》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渡,创造了一个在今天的作者和读者看来,有如天文数字的发行量。  相似文献   

3.
据档案记载,解放后我国最早使用肉票始于一九五五年。但事隔近半个世纪,肉票是否还能找到,成为一个难题。前些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四次握手》剧组曾到我所工作的上海食品公司档案室来,请求查找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早的肉票,之前,他们曾去过有关单位均没有找到,最后找到了上海食品公司,再三恳求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无论如何也要帮忙找到,否则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就不好拍了。因为这部戏讲的是陈毅同志与陈丕显同志从“皖南事变”到解放后陈毅同志从上海调到中央这期间的四次握手,是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重大题材,所以一定要真实反映当时的情景,每一个道具都要求符合历史面貌。面对电影厂同志的焦急目光,档案室同志热情接待,答应尽力而为。  相似文献   

4.
据《读者之友》消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党风廉政建设》是一本好书,可以作为干部党员的学习材料,应当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其影响。 宋平同志是在前些时接见该社的出版工作人员时作上述表示的。宋平同志还说:党风是一个突出问题,大家都关心这个事。你们出这本书,很好。这几年,我们抓党风建设,做了许多工作,也有成效。但和群众的要求差距还大。必须全党抓,各级党委都重视抓。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这件事非抓不可,但到了真正治理时就顾虑重重,不敢真抓。这  相似文献   

5.
1983年第12期《新闻战线》刊登温济泽同志写的《忆毛泽东同志的两次谈话》一文中,谈到毛泽东同志第二次谈话的日期,经作者多方核实,已查明谈话的确切日期。现将温济泽同志的来信发表如下,以资更正。编者在编发这篇文章中,工作粗疏,未尽到应有责任,特向读者和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书信的最新编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洋洋四十余万言的书信集《志摩的信》(上海学林出版社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虞坤林同志近年继《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和《徐志摩墨迹》(与吴德健合编)之后的又一本新著。著名作家、《徐志摩传》作者韩石山先生特地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认为“这部书信集,可以看作是一部徐志摩自传的片断”,“等于又体味了一次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对于了解那个时候,对于订正一些史实的错讹,不无裨补之功”。因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或是徐志摩研究者、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都是一本有用的好书。手此一编,可以不必再在尘封的旧书老报刊中苦苦翻寻,而让我们直接从这一  相似文献   

7.
编后记     
本期发表的陈景春同志的《编辑学的研究应更上一层楼》,是本刊编辑部在今年四月向作者特约的。作者在百忙中赶写此稿,于八月间寄给本刊。因本刊从发稿到出版的周期约需四个月,今天才得以和读者见面。作者对编辑学的研究怎样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值得大家重视。《科学》杂志特色探讨的专栏,是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杂志编辑室供稿的。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的许多好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8.
《出版工作》编辑组: 看了《出版工作》1980年第四期刊载的刘春亭同志的《谈新版〈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后,我社总编辑召集了有关同志进行座谈。大家认为,刘春亭同志提出的意见,既细致,又中肯,发人深省,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到会同志深受感动。正如刘春亭同志所说,川岛(章矛尘)的《和鲁迅相处的日子》的确是本好书,但我社在编辑和技术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如封面的色调同内文的格调不相宜,在全张颜色较暗的紫酱色封面和书脊上印黑字书名,给人以沉闷之感。二十一篇文章,从规格上看,有些地方,字体不统一,辞字不统一,  相似文献   

9.
欢聚一堂再商大计解放军报社通联部副主任马厚寅刚刚过完春节,大家抽时间从四面八方会聚到此,出席《新闻与成才》第二次通联会暨顾问会,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通联部全体同志,向到会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欢迎!这次会议由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筹办。他们克服许多困难,为开好这次会议付出了大量心血,使我们一踏上天府之国的土地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为此,让我们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上次通联会是1998年在青岛召开的。在那次会上,大家为办好《新闻与成才》提出了许多好建议。此后在办刊中我们采纳了同志们的意见,取得…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握手》(张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从一九七九年七月底初版,到十月底止,三个月内,全国各地共出版三百万册,是一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十年浩劫”使北京晚报、《燕山夜话》和邓拓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北京晚报复刊。人们自然地联想到《燕山夜话》及它的作者邓拓同志。这种联想的感情色彩是强烈的,复杂的,一言难尽的。然而,北京晚报可以复刊,《燕山夜话》的栏目名称可以沿用,它的主人却永远不能复生了。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议出个《百家言》的栏目,仍然发表近似《燕山夜话》的知识性杂文,不同的是,将由大家来写。正如廖沫沙同志在北京晚报编辑部所编《百家言》一书的序中所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群众论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一句话:做到了杂。从文、史、哲、经,直到天文地理、山川人物,可以说包罗万象。自然它们也从不同的侧面接触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杂文。论作者,听说也来自四面八方,真是七嘴八舌,议论风生。”从1980年2月复刊起截止到今年7月,《百家言》栏共发表杂文近千篇,稿件来自除台湾省以外的祖国各地,仅发表过作品的作者计有六七百人,远非百家了。《百家言》栏的短文,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漫谈,它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古今中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均有所涉及。而在给人以知识的同时,又不同程  相似文献   

12.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局务会议研究同意召开的。它既是一次年度列会,又是一次聚会,我看到许多同志包括分管领导都来了,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对这个会议很重视。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还迎来了《浙江档案》创刊30年,在这个时候召开杂志工作会议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一次总结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公文、报刊、出版物的语法修辞问题。《人民日报》早在1950年就发表社论:《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以期引起大家对语法修辞的重视。毛泽东同志后来在号召各级干部认真学习的内容中,就有“词章学”这一项。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局务会议研究同意召开的。它既是一次年度列会,又是一次聚会,我看到许多同志包括分管领导都来了,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对这个会议很重视。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还迎来了《浙  相似文献   

15.
1979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张扬的反映老一代科学家的事业、生活和爱情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印数为30万册。这部初稿写于1963年春,定稿于1964年的文学作品,因何在15年后才被公开出版?综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发现,这得从张扬写短篇小说《浪花》谈起。  相似文献   

16.
1988年7月4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新华社发的专稿《会海已成公害,损失浪费惊人》。与此同时,新华社通稿也摘要播发了这条新闻,《北京日报》等首都多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也在第二天登了这条新闻。这篇报道不仅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还引起了中央的关注。两天以后,国务院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精简会议的问题,并邀请这条新闻的作者黄智敏同志列席。这篇报道为什么能收到这么好的宣传效果?读罢作品,浅析一下它的特点,给人一个突出印象是记者调查研究功夫下得深,是调查研究花费的心血凝结了这篇佳作。它再一次印证了新闻界的一句名言: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其一,调查材料立体感强,事实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笔者到长春参加中国写作学会召开的写作学术研讨会。会上遇到了好几位部队院校的同志,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大家都感到,部队的战士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写作,拿起笔杆子学写作,军事院校的学员们写作热情也很高,经常给报刊投稿。部队的战士能武也能文了。而在前些年,这种情况还不普遍。与会的《写作》杂志的同志也如是说。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现象。开会路过北京时,笔者随《写作》杂志的邱飞廉主任一起去拜访了臧克家同志,也与他聊起了这一话题。95岁高龄的臧老,虽卧病在床却坚持起身接待我们,他仍关心着写作事业,令我们…  相似文献   

18.
编后记     
这期刊载了胡乔木同志的一篇讲话,特向大家推荐。要开展编辑学的研究,要在大学中开设编辑专业,都是乔木同志首先提出的。本刊创刊号上就曾刊载了乔木同志《关于编辑学和在大学试办编辑专业》的一封信。本刊创刊后,乔木同志一直是经常翻阅的。这次讲话,又提到了本刊。这对本刊的编者、作者、读者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期还转载了卢嘉锡先生的文章。作为著名科学家,在百忙之中,卢嘉锡先生还十分关注科技刊物的工作,并提出了他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编辑同人学习的。卢嘉锡先生的文章原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我们转载,也是对兄弟刊物的创办表示祝贺和相互支持。有些兄弟刊物由于新办,或专业的面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九年春夏,正当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胜利之师席卷全国之际,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人民日报社,跟随毛主席、党中央到了北京。从农村搬到城市,从战争转向建设,报纸工作如何适应这个转变,这是大家都在考虑的问题。当时,中央许多机关正在筹建,报纸编辑部的人都集中在北京活动,而每天发稿则感到经常不足,有份量的稿件更是缺少,大家都在议论,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状况。有些同志提出,先要整顿日常的工作秩序,有些同志觉得,大家光蹲在家里不行,只有把报纸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报纸才能办好。人们不约而同地去问老邓。老邓是谁?他就是邓拓同志。不论是编辑、记者,还是行政干部或勤杂人员,大家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书,这也是一本走出传统禁锢和某个时期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思维定势,赋予人生以新的理解和释义的书,这还是一本作者在人生旅程中用七十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写成的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的《难得平衡——一字人生感悟》,不仅让我感动,对他那种愈老愈勤,愈老愈奋的学习和写作精神顾生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