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2.
我看《工人日报》2000年7月1日第四版,有首题为《镰刀斧头的辉煌》的诗,该诗中将“锤头”误为“斧头”。于是,我即写一意见寄给《新闻三昧》。不几天,该刊编辑即打长途电话给我说:“你的意见正确,表示谢谢!欢迎多提意见,帮助办好《工人日报》……”随后在当年第9期刊出我的意见,题为《是“锤头”而非“斧头”》。《新闻三昧》上辟有一栏目名为《三昧书屋》。我认为“三昧书屋”应为“三味书屋”才正确。因为“三  相似文献   

3.
1946年1月11日,是重庆《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陶行知为“贺新华日报八周岁”写了一首诗,题为“新闻大学(社会大学五院之一)”,发表在1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陶行知在诗中满腔热情地赞扬人民的报纸为广大读者的“新闻大学”,并对如何联系实际学新闻知识,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他在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新闻不是低质量易碎易耗品,没有任何理由草率从事,粗制滥造,而应当如李普曼所说:“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琢”。新闻要有诗意美。谓新闻的诗意美就是说新闻作品要具有诗的凝练,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诗意美来自诗思维。有“情景记者”之称的作家、《人民日报》记者白夜在《给青年记者的信》中,强调记者在描述事实时,应当效法我国的伟大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如太史公撰《史记》、范晔著《后汉书》那样,赋予文章以散文思维,赋予诗思维,赋予意境。他说:“新闻领域的意境的创造或加工,同纯文学作品不同,不是离开真实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真  相似文献   

5.
说起刘为华这个名字,在厦门地区,为许多人所熟悉。作为驻区某部的新闻干事,他虽然只是一个业余记者,却出手不凡:《英雄小八路的今天》、((19——万炮尼金门》、《陈嘉庚安裁始末》、《华厦第一人像——郑成功塑像等建经过》等“大块头”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厦门日报》、《记者写天下》等多家报刊发表或转载,在新闻界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广泛好评。其中《陈嘉庚安再始末》被厦门市集美区政协作为重要历史资料珍藏。敢向难处来索敢于向困难挑战,是刘为华的性格,也是他在新闻写作道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刘为华1981年从江西入…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捎来特别的鼓励编辑同志:不久前,我意外地收到一份四川省的《新闻界》杂志,我并没有订阅,怎么回事呢?按图索骥,一个电话追问到《新闻界》编辑部,回答说:“涪陵日报社为部分通讯员订的。”写新闻两年多来,我偶有“豆腐干”贴在“报屁股”;虽涉足过消息...  相似文献   

7.
盛沛林同志的《文坛漫步》一书中《熟能生巧》有:“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创作甘苦自艰辛。’”《新闻知识》1992年第10期苏清杰同志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陆游的告诫,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5月,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900年3月18日在江南矿路学堂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附言托同学从南京带回绍兴。诗中抒写他为谋生奔赴异乡,兄弟别离的衷情,诗末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淘金者”总希望能在尽可能少的砂石中找寻到尽可能多的金子,读者对待新闻也一样,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文章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于是新闻也就有了一个“含金率”问题。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英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便是一篇“含金率”很高的文章,文章告诉了读者这样一些信息: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明  相似文献   

9.
读过今年第四期《新闻战线》发表的孙友深同志的文章《新闻改革,难!》,颇有同感。文章提出的“新闻改革难,关键在于新闻体制的束缚,总编辑几乎没有自主权。”是一个大胆的、实事求是的披露。孙文谈到:“编辑记者有怨气——埋怨总编辑胆子小。”其实,总编辑胆子小,也是事出有因的.  相似文献   

10.
简而言之,写新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客观规律却在被悄悄“改变”,以致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流行病”。 症状之一:小题大作。大凡写新闻的人,几乎都聆听过“一滴水见大阳,一片树叶见森林”,“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教诲。这些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写新闻要“以小见大”。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以小见大”的文章少了,“小题大作”的文章反而多了起来。譬如:某县建了一个柑桔销售公司,有记者硬将此写成《内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创举》;商家打折本属正常之举,可有记者偏要写成《从商家打折看市场经济:》;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交通事故,有记者不惜版面,来它个《某某交通事故大纪实》……如此几百字便可写成的小事,却要大作一番文章,令读者十分费解。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看了贵刊2001年第10期《新闻幕后》刊登的《工人日报》记者陈昌云同志的文章《勇气·良心·智慧——杜培武冤案追踪》后,我受到极大震动,为陈昌云同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敢上山打虎”的勇气所折服,从内心深处对陈昌云同志产生了无比的敬意,觉得像陈昌云这样的记者是真正“铁肩担道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于杜培武冤案,笔者也曾予以关注。我至今还留存着从《中国青年报》上剪下的报道——《昆明破获大案纠正错案无辜警察“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八期“通讯员经验谈”专栏里的《博观约取抓其特点》一文已在今年第五期《新闻与成才》杂志上发表过。我们觉得作为一个带有“新”字刊物的贵刊,应尽量避免刊用已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作为读者,总希望自己喜爱的刊物多登一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发表了张铭清同志的文章:《探讨“非事件性新闻”》,其中对目前“非事件性新闻”存在的弊病以及如何加以改革,谈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在评价“非事件性新闻”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上,有些观点是不能令人赞同的。现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也求教于其他读者。首先一个问题是,“非事件性新闻”是不是新闻?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作者在文章中援引了其他同志对“非事件性新闻”所作的种种解  相似文献   

14.
谁“抹黑”     
看到今年第3期《新闻爱好者》王子瑞同志写的《“有病”莫忌医》,不禁对那位农民通讯员由衷敬佩,并对他敢为农民“发呼声”,说  相似文献   

15.
读过今年第四期《新闻战线》发表的孙友深同志的文章《新闻改革,难!》,颇有同感。文章提出的“新闻改革难,关键在于新闻体制的束缚,总编辑几乎没有自主权。”是一个大胆的、实事求是的披露。孙文谈到:“编辑记者有怨气——埋怨总编辑胆子小。”其实,总编辑胆子小,也是事出有因的。自1957年反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左”的乌云长期笼罩着新闻界。在一些总编辑中,由于身处新闻工  相似文献   

16.
1994年9月14日,《上海经济报》企业人语专栏刊登施平的文章,文章介绍有一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尊重社会股东主人翁地位和权利,组织他们“回娘家”,让他们参观、了解公司。文章最后说:“让股民回‘娘家,实在是一个金点子,值得上市公司效尤。”这“效尤”一词,用得大错特错。效:摹仿,效法。尤:过失,罪过。《玉篇·乙部》;“尤,过也。”《诗·小雅·四月》:“废为残贱,莫知其尤。”任防《为齐明帝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8.
人有嘴要说话。说话可以讲述事实,也可以评述是非。于2008年3月24日正式亮相的《新闻1+1》,名称取得不错。“1+1”既可以理解为一位主持人、一位新闻观察员(评论员)在演播室展开双人谈话,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1+评论的1”。节目选题主要是“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大类,配以短片、电话连线等形式。多为一期评论一个话题,有时一期评论两个新闻。  相似文献   

19.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评论界名人:“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个李普曼?”美国这个沃尔特很有两下子,他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主办《今天与明天》专栏长达36年,其专栏文章被世界200多家报纸转载,以致这一专栏成了20世纪美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内容最广泛的专  相似文献   

20.
《纽约时报》掀开冰山一角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3月中旬连续发表两篇重头文章,披露了布什政府千方百计操纵、制造和干预新闻的种种做法。布什不得不站出来辩解,声称这些举措是“合法的”。《纽约时报》3月13日的文章题为《布什当政:一个预制新闻的新时代》。文中列举了布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