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介绍了乐亭大鼓的起源和法杖.  相似文献   

2.
曲艺的群众性,首先在于它有普通的地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列有全国三百四十一个曲种。除了相声与数来宝流行于全国各地外,绝大多数曲种都有一定的地域局限,都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以安徽为例,合肥地区的门歌、六安地区的锣鼓书、阜阳的清音、淮北的大鼓、淮河流域的琴声以及皖东的凤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许多曲种或乐种在历史传承和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同名异曲、同曲异名或者同名异义等繁杂现象。基于学术研究受历史局限等原因,许多文献辞书中记载的相关内容也出现了相互交叉或者含糊不清的迹象。本文围绕“梅花调”一词在当代几部权威的传统音乐辞书中出现的模糊含义,给予浅显的解释,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4.
丁海燕 《文化学刊》2010,(5):157-16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精神内容之一。宋代内忧外患交困,因而其知识阶层中显现出极为深沉的"忧患意识"。从史料笔记中记载的关于"忧患"的论述及所忧之内容来看,在宋代,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已成为上自皇帝下至普通文人的普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产生于对内忧外患的关怀,而其重点也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对文武轻重、军事政策及结盟后的预防部署等对外军事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多,在内政上则主要是为冗官冗员所引发的财政危机而忧心。相较而言,宋人的担忧更多地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这或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为何有"积贫积弱"之印象却能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7.
段艳萍 《文化学刊》2010,(5):176-179
对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研究,学术界大多围绕西方政治理论,其研究框架以"国家—社会"二元论为基点。然而随着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这一根植于西方社会实际的、简单对立的二元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中的权力特征。本文就传统中国乡村治理权力结构的类型作简单的梳理,并提出由国家势力、绅权和族权所组成的双向流动的"工"型权力结构在解释乡村权力结构时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郭之昆 《文化交流》2014,(11):59-62
2014年8月27日晚,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美国巡演在华盛顿精彩亮相,受到现场2000多名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双甲之约"重走梅兰芳当年巡演美国之路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60年为"一甲子",120周年即为"双甲子",为纪念梅兰芳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京昆艺术传承与革新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9.
游珍海 《文化学刊》2010,(5):127-130
年忌是中国广泛存在的民间习俗。对年忌习俗的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循环说"、"圣人说"、"谐音说"、"宗教影响说"四种阐释。本文通过对由"数感"到"数崇拜"再到"模式数"进而形成年忌习俗这一发展过程的梳理,在前人对此习俗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0.
王世龙 《文化学刊》2013,(2):122-126
以“草根选秀”与“全民娱乐”为主要特征的音乐选秀节目是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经历了发展、高潮后逐渐进入了低谷,面临内容低俗化、节目同质化等诸多问题。文章从节目定位、商业模式、互动形式等方面对当下电视荧屏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了该节目成功之处,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1.
影视音乐具有参与影视叙事的功能。受众面对画面与音乐等知觉元素进行积极地组织构建,进而形成与编导者同构的"格式塔"。受众对音乐熟识与理解的先在经验、受众对音乐接受的时间形式感、音乐与生命的关联及受众对生命的体验等,构成影视音乐的接受根据。  相似文献   

12.
从苏联流传到中国来的传统哲学解释体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斗争哲学"。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共产主义发展的新契机,呼唤中国哲学的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哲学应当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位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统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概括地说,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哲学"。中国哲学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郭亮  胡明霞 《文化学刊》2011,(2):144-149
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文艺创作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也日益盛行。"三俗"文化以丑为美,践踏主流,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背道而驰。主流文化没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是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主流文化作品缺乏现实关怀、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监管的缺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主流文化"边缘化"和"三俗"文化盛行。"三俗"文化泛滥凸显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宋望 《文化学刊》2011,(6):28-32
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与强大的代表。然而,纵观今日国内之大学,有几所大学可以无愧于"大学"这两个字?有几所大学真正地理解了"育人"这个理念并加以实施?答案令我们惋惜。今日之大学问题毕现,已失去了大学应有的风采。本文分析了今日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理想中的大学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6):189-191
暑热倦怠,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来看。此《兰亭序》为"坚净居丛帖"之《清乾隆内府摹刻落水兰亭并跋》。"坚净居丛帖"数种原本为启功所藏,北师大出版社的影印本精良考究,几与原拓相仿。每临习一过都要想一想这帖名中的"落水"二字,其中所包蕴的前尘影事一件件尤为让人感叹。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聚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在诗卷前写下一篇序言,即《兰亭序》。传说这篇手稿原迹已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埋人昭陵,后世仅有摹本和刻本流传。摹刻本有多种,其中摹本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佳,刻本以“定武本”最著名。  相似文献   

16.
柴玥 《文化学刊》2011,(3):62-65
微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介,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日益受到重视,微博传播也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和模式进行了改造,并逐步在公共领域显现独特的舆论强力。本文以2011年初的微博热门事件"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例,探讨微博作为新媒介的传播特性,以期对微博传播的优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乐坛上兴起了一股“新民乐”浪潮,根据中央电视台四套《新民乐》栏目策划人王康宏解释:凡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加上现代理念和手段制作,可以推广流行的音乐即新民乐。一些“新民乐”音乐会主办者给它的定义是: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新理念等传统音乐形式之外的,融合现代意识和现代演绎手法,同时又能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血脉相通的民乐形式。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相似文献   

18.
韩琳 《文化学刊》2011,(6):56-59
钢琴技能课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实践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对音乐技能的学习,提高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当前钢琴技能课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化、因选课学生水平差距导致的教师施教水平受限等诸多难题,亟待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感受、鉴赏、创造"音乐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2,(6):177-180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长期备受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其成说既久,流变有加,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中所说:"中国学界认识唐宋之际社会变动甚早.更不乏真知灼见。但始终没有从范式的角度特别关注唐宋的社会变革,即便有也是从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把宋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加以认识”。《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则恰是针对学术界的此种不足,试图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给唐宋变革以全新的解释,可谓是一部极富张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晓杰 《文化交流》2012,(7):51-54
2012年4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传来让所有杭州手工艺人都大为振奋的好消息——杭州成为以"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这意味着,杭州传统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两个月以后的6月上旬,我们迎来了自2006年来,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