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2.
在辽代,渤海人与契丹统治者有着灭国之仇,所以二者总有一种民族对立情绪,虽然有的渤海人在辽代也得到重用,但从总体来看,渤海人在辽代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到了金代,由于金朝统治者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所以渤海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女真统治者的盟友。许多辽东的渤海大姓在金代政权当中担任显赫的官职,他们之中还有的与金皇室联姻,故辽东渤海人与金朝统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金朝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希 《文化学刊》2011,(6):136-138
作家董立勃的"西部传奇"《白豆》和《白麦》展示了西部垦荒背景下女性的婚恋悲剧和人性美丽,并表达了对权力体制中人性走向的深刻反思。女主人公经历了被权力支配和束缚后,在生活的磨难中因秉持最基本的人的尊严而渐对权力怀疑,抗争和疏离,从而在那种宏大的政治语境中真正作为一个个人有了自我之觉醒。作家所颂扬的那种"人性美"与其说是女性意识,不如说是在漠视个人权利的"革命"时代语境中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对作为人的基本处事原则的正直感的秉持和对权力本身的冲决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环境"意味着我们人类在中心,周围由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国际生态批评领域里,最为通用也最多地被混用的两个术语,就是"环境批评"和"生态批评"。在文学界,"环境文学"、"生态文学"也常被混淆。究竟是使用"生态的"(ecological)一词好,还是使用"环境的"(enyironmental)一词好?  相似文献   

5.
"远地开乌石,层台接紫霄"。乌石山是福州城内三山之最,山上怪石嶙峋,有三十六奇景,素有"蓬莱仙境"雅号,其中三亭尤为人所赞赏。  相似文献   

6.
典故在英语文学中非常常见,其多来源于《圣经》、神话、寓言等故事中,与风俗、宗教、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将其表达的意思准确翻译出来难度比较大,是翻译人员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基于此,笔者首先分析英语文学中典故的来源,探讨英语文学典故的翻译策略,提出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加注法等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艾珺 《文化学刊》2011,(6):186-189,194
一、"脉望"与"书连屋" 若说是"床上书连屋",那就无疑是位"书虫"。"书虫"是俗称,雅谓"脉望"。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引道家经典《仙经》说:"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规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  相似文献   

8.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9.
"邓丽君现象"是伴随着我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而产生的。邓丽君的音乐恰好满足大陆的人们长期以来不能满足的"无所谓"的精神需求。邓丽君用甜美的歌声表达了这种美好的情感,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的,这也是她的歌曲历经几代人而经久不衰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战国七雄韩国君主昭侯王吝于赏赐的历史典故的解读,分析了该典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启迪,并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先秦至东晋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影响,辽海地区曾迎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先秦至两汉、汉魏之际、魏晋之际三个时期。随着人口迁徙而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智力资源对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使辽海地区从曾经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边塞之地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丁海燕 《文化学刊》2010,(5):157-16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精神内容之一。宋代内忧外患交困,因而其知识阶层中显现出极为深沉的"忧患意识"。从史料笔记中记载的关于"忧患"的论述及所忧之内容来看,在宋代,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已成为上自皇帝下至普通文人的普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产生于对内忧外患的关怀,而其重点也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对文武轻重、军事政策及结盟后的预防部署等对外军事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多,在内政上则主要是为冗官冗员所引发的财政危机而忧心。相较而言,宋人的担忧更多地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这或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为何有"积贫积弱"之印象却能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用典的翻译,是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促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平易近人》是一本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使用过的典故的专著,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的理论,研究《平易近人》韩译本中典故的翻译,提出习近平用典韩译可以参考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4.
借用某一个版本细微之处的"独异"或几个本子的共有异文考索版本的嬗递关系,是清代朴学以来的传统,也曾经是很多古籍版本研究的途径之一。这种沿波逐流的考证版本的"探微"方法,曾在《红楼梦版本探微》一书中被推向了极致。笔者拈出该《探微》一书论及的几个具体例子,例证"探微"方法之弊端。  相似文献   

15.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珊 《文化学刊》2011,(2):41-43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歌唱时的情感是歌唱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同时使观众也体会到这种情感。本文通过自己在声乐教学中发现的"歌唱时的情感表达和歌唱时缺少情感表达这一事实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论证,以及在教学中得来的实践经历,希望有助于在日后为热爱声乐艺术的人带来一些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4月2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启蒙之对话"作为4月1日在京开幕的《启蒙的艺术》展览的附属主题研讨活动,包含五组相关主题的对话与研讨,将对《启蒙的艺术》展览、博物馆间的合作、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及欧洲和中国的启蒙之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该论坛将持续一年时间。  相似文献   

17.
肖沌 《对外大传播》2010,(11):58-59
从2004年起,美国《时代》周刊每年都会评出一份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以下简称Time100),2010年度该榜单于5月10日揭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榜单取消了以往"商业巨子"这一类别,  相似文献   

18.
灵山撷秀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句名言,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江西兴国县境内的灵山,海拔只有三四百米,竟吸引了一代代雅士名流为之行文作画,高歌长吟,有的甚至结庐而居,终身相伴,留下许多千古佳话。有人说,这是物以稀为贵。灵山如果处在泰山、庐山、黄山、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最早饲弄蚕桑,丝绸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 中国吴地则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湖州南郊钱山漾新石器遗址的下文化层中出土一批丝线、丝带和一小片没有碳化的绢片,经测定,确定绢片的年代为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