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纾译介小说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重要途径,不仅在文学上,还在更广义的文化层面架起了中西交流的桥梁。本文拟就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中对欧美文化的接受情况进行评析,通过详细对比华盛顿·欧文原作《瑞普·凡·温克尔》,展现林纾译文在伦理、宗教、政治三个层面的文化改写及其对西方两性关系、文学观念等层面的接受,以此透视清末传统文人在面对欧风美雨来袭时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孙丽丽 《文化学刊》2009,(4):136-140
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与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概念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但是近年一些著作中,习惯用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解释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士”。针对晚明时代“士”从事的职业变化讨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即只有“士”脱离了传统仕途,取得独立的生存职业,才有可能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变。晚明时代这一转变已经隐然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王俊玲 《文化学刊》2014,(5):161-165
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在《废都》《白夜》《高老庄》等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仅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失却精神家园的痛苦,而且也为知识分子勾画出了一条条文化救赎拯救之路:即女性文化的拯救、游侠文化的拯救和农耕文化的拯救,这些拯救之路对都市文明的无效抵抗和寻根的失败,反映出作者的痛苦迷惘。但是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建构了新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同时,国人报刊的兴起,为新型知识分子自由发言的平台,他们尝试利用现传媒掌握话语权,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5.
张鸣 《文化博览》2006,(10):30-31
王闿运是晚清的大名士。不过即使是大名士,也没有生下来就做的,在他出道之初,其实是有机会做跟名士完全不同的能臣的。乾嘉之际,湖南是个出读书种子的地方,王闿运就是一个湖南骡子似的读书种子。《清史稿》上说他"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二十八"遂通诸经"。靠的就是下死工夫,无论学什么,背不下来就不吃不睡。王闿运学问好,文章也不错,据说他最喜欢的是汉魏文,但看来时文八股也不差,20岁出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咸以来,儒学因遭遇"千古之奇变"而面临无奈的沉沦,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重心的士绅阶层因时代的变局发生转型、分化,其再生产机制亦因科举停废而中断。但士绅在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势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以儒学及其价值观念为其乱世生存的基本道义,并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维护儒学价值的种种实践。晚清温州士绅有意识地表彰南宋永嘉之学的努力,实乃一种从传统中发掘地方重建资源的地域文化意识自觉使然。而永嘉之学"经制事功"要义和"坐言起行"精神的重获提倡,催生了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经世意识,最终落实为由"家"而"乡",由宗族而地方文教的实践逻辑。晚清温州士绅以儒学为中心、以地方事务为取向的"因地制宜"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如下观察,即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在变局时代面临严重的价值危机,而作为文化实践的儒学却在地方社会中表现出相当的践履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资源、军事、科技等要素,转向非物化要素构成的实力范畴。文化建设和文化"走出去"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研究大致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落地情况和受众态度认知倾向两条传播效果研究路径,基本遵循了文化传播中由浅及深的接触、选择与融合过程。但是,针对目标对象的传播效果测量和评估难以为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崔建华 《文化学刊》2011,(1):155-158
"辽豕"典故形成于两汉之际浓厚的祥瑞政治氛围中,本义是讥讽他人见识浅薄。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对该典故的使用取向比较传统的有两种:一是单取"辽豕"颜色为白的特征,表达仕途坎坷之感;二是用以表达自谦之情。有的人则推陈出新,或以"辽豕"比喻出其不意的人事安排,或在不改变讽刺本意的前提下表达个人不畏艰险的自信心。而利玛窦则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使用该典故,其思维视角和高度尤为令人叹赏。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50多年前,民国知识分子胡适,在烽烟四起的抗日战争时期临危受命,转身外交家来到美国,争取美国的援助、支持与加盟。在这场死伤无数的战争浩劫中,胡适以具有浓厚学者风范的外交家身份出入白宫,将中国文化带入美国公众视线,缔造了弱国对强国潜移默化间进行的文化输出范例。  相似文献   

14.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戴瑶琴 《文化学刊》2012,(6):169-172
李洱的小说讲述着知识分子在探寻存在真相和存在意义的路途中进行的"精神漫游"。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的创作以更为扎实的现实主义笔法为"悬浮"的精神寻找"大地",直面真实和精神自由成为小说最突出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6.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坚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回归诗歌雅正。  相似文献   

17.
周有光     
《文化学刊》2014,(6):I0001-I0004
<正>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生于江苏常州,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周有光祖上为宜兴望族,其夫人是"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这位中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8.
郭之昆 《文化交流》2014,(11):59-62
2014年8月27日晚,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美国巡演在华盛顿精彩亮相,受到现场2000多名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双甲之约"重走梅兰芳当年巡演美国之路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60年为"一甲子",120周年即为"双甲子",为纪念梅兰芳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京昆艺术传承与革新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屈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这一漫长的有意无意间受其影响的历史过程中,知识分子则始终处于突出地位,他们的心态及其世界观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自己行为的精神原则。因此,在探讨知...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1,(1):7-7
贺昌盛在《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成为"国学"的有效载体,因为这里所说的"国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标志。非但如此,正如欧美和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