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1):7-7
贺昌盛在《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成为"国学"的有效载体,因为这里所说的"国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标志。非但如此,正如欧美和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一样,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更是其中的精粹。虽然国学教育已经走进小学校园,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局限,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忽略了国学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是其养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国学教育中具体的审美功能,希望能让国学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得到充分挖潜。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此为契机回顾和展望我国对外传播思想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外宣工作者继往开来,进一步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学习对外传播的历史,也是对先辈们的"温情的敬意",使我们"心怀敬畏、心怀良知"。~((2))就中国的对外传播环境而言,参照国际舆论对华的态度,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较为合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4.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人类又以坚定的步伐跨入2010年。新年伊始,我们特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现行我国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意识薄弱,对于汉语言文学承载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也缺少相应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文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与研究汉语言文学,必须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学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评判能力。本文建议,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应增加"国学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设置及比重,并尝试在课程外,通过师生互动的"国学经典读书班"、"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教学,以使大学生在亲近与认知母语文学的同时,更好地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国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它以儒家经典文献为主,兼及诸子百家"五四"以前的政史诗文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校勘、训释的基础上,阐释作品的积极意义并探讨学术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国学具有学术性、国家学术形象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不可更改的终结性等特点。国学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保持互相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7.
《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启蒙"读物从其根本性质和最终目的而言,并非"启蒙",而是"蒙昧":造就愚民和奴才。它并无学理性和学术性,因之亦不是什么"国学"经典,而是普及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害的通俗读物。"国学"以儒学为身家性命之所在,儒学的压抑人性、扼杀个性、尊崇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等基本观念和主张,适应着、迎合了建立大一统、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用鲁迅先生的话,乃是"侍奉主子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并且它还可以为异族统治者统治我们服务。我们似乎不必非要将五四以来的新学同传统"国学"联姻,打造为一个整体性的中国学术大家庭。传统"国学"尤其是当下大陆新儒家对于新学乃至普世价值的对抗不会短期消弭,他们不可能接受王富仁先生所提出的"新国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利用两庙的地域优势及历史文化所特有的民族感染力、亲和力,开展了多项活动,尤其在国学经典文化传播工作方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建设发展郑州,利用文物保护景点开展国学教育,对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文化水平和生活品位,以及塑造城市形象、改进城市文化面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思想有许多闪光之处。他认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注意"会通"与"求变"相结合,这样才能明白历史为何在此时"结以往""启将来"。研究历史要以文化为中心,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在情感态度上,对祖国的历史应保持温情与敬意,只有这样,历史教育的目的才会达到。  相似文献   

10.
李明珠 《文化学刊》2009,(1):153-153
李明珠在《文章》2008年第5期《我们离经典有多远》撰文指出:当我们提出“离经典有多远”的问题时,关键是要问:我们离经典的精神有多远?提出“重读经典”,根本在于整个社会要有经典的精神。什么是经典的精神?经典的精神包括正义、公正、民主、平等、诚信、良知、独立、自由、真理、理想、和谐、包容、创新等等,这些才是我们最需要“重读”、守护和践行的。如果仅仅把经典当作研究对象,而在研究中缺乏经典那种“介入”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实问题无动于衰,不发一言,那么经典研究就成了象牙塔中的自吟自唱。  相似文献   

11.
国学如何走向现代化是国学研究最迫切的命题。为使国学现代化推进得更为坚实,需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明确以国学为本位,以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国学被边缘化。本位是指主体、基础和前提,并不导向保守;二是提升现代化内涵,将国学的有益因素糅合其中,为国学现代化争取到更大发言权;三是要解决国学现代化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当前应该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自信认识国学对于现代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境"意味着我们人类在中心,周围由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国际生态批评领域里,最为通用也最多地被混用的两个术语,就是"环境批评"和"生态批评"。在文学界,"环境文学"、"生态文学"也常被混淆。究竟是使用"生态的"(ecological)一词好,还是使用"环境的"(enyironmental)一词好?  相似文献   

14.
国学     
正何谓国学?国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根基。今天,我们应继续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目前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并辅之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从国学教育的课时数、课程数、学生对国学教育课时数、课程数的需求、对目前国学教育的满意度、开展国学教育的最佳途径等方面着手对外语院校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圣雄甘地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都是表象,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的道德必须要提升。  相似文献   

18.
郑风田 《职业圈》2011,(13):15-15
圣雄甘地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都是表象,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的道德必须要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举国上下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2013年。新年伊始,我们特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0.
<正>《礼记》承载着中国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礼记》英译的研究在国内外可谓凤毛麟角,或集中在理雅各英译本的文本分析,或将《礼记》作为五经的一部分一笔带过,或是文本介绍,其英译海外传播研究至今未见系统梳理。因此本研究欲通过解答以下问题对《礼记》英译传播做一历时整理:《礼记》英译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下《礼记》英译如何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