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训是大学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体现。好的校训能集中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我国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不仅呈现出了一定形态的总体特征,而且也折射出我国大学校训在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代以及高校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大学需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对校训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完善,不失为一项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校训是学生训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师生的思想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奋斗目标。它归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范畴。大学校训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直接表述和具体体现,是大学文化之“魂”,为大学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内容演变历程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校训经历了从重政治激励到重大学自身发展的阶段,这反映出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分析校训与德育目标的关系,对校训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过程中,以人为本,从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挖掘和调动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团结和动员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理念纳入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强化和弘扬,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和谐和进步,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洪刚  汪明峰 《文化学刊》2012,(3):145-149
西方现代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精神传统,作为大学精神建构的资源,是重新审视现代大学教育的焦点和挖掘的对象,大学的精神传统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大学精神的灵魂、精髓和内核,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本文通过重温大学的内涵和回顾大学精神传统,探讨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使命,以明析大学教育中师者和学生的价值定位,从而突显大学固有的精神意蕴和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0,(6):190-191
患上了"浮肿"综合征的中国大学李泽生在2010年7月27日发表的《"中国大学精神虚脱",还是浮肿综合征?》的博文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确患上了极为严重的病症,但不是"精神虚脱",而是"浮肿"综合征。近十年来,中国的专科院校都迅速升格为本科、一般学院迅速升格为大学、几家不大相干的学院捏合在一起就成为重点大学;乃至原先稍有名气的大学就只能去做“世界一流大学”之梦了!  相似文献   

8.
杨晓宁  马毅 《文化学刊》2008,(6):146-152
现代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存在的本质内涵。大学精神之于大学如同人之于灵与肉,它与大学的存在发展共生共存、紧密相联。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和谐精神,其内在或终极指向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应从强化人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倡导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信念;营造科学、民主、和谐的理想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来培育大学的人文精神,引导人本真地存在。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0,(3):123-123
<正>黄子杰、程广文在《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大学的任何行为反映了大学文化,折射的则是大学精神。作为观念中抑或实践中的大学,无论其行为的哲学基础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应保持自身应有的精神。没有大学精神,就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先凤  高永贵 《职业圈》2007,(21):147-148
就研究大学校训的文献资料而言,关于校训的内涵、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文章较多,而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文章通过对校训研究进行综述,努力展现了校训研究的特点和欠缺.  相似文献   

11.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世界和平",其教育目的论具有终极性特征、人本性特征。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论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人的精神层面,坚持这一理念,可以避免教育因一味地追求物质性的技术层面目标而步入歧途。  相似文献   

13.
<正>创价大学的创立者池田大作先生提出创价大学的建校精神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学府,新大文化建设的摇篮,守护人类和平的要塞。"根据池田大作提出的建校精神,创价大学将"全体的人"和"创造性的人"作为创价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漠视生命的行为是因为其对生命的存在价值领悟不够深刻,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变得格外迫切。本文将研究先秦道家生死观,汲取道家生死观中的生命智慧,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现实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引言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成功移植了西方教育制度、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古老的"大学之道",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作用、文化榜样作用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适应论或工具理性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儒家尊重生命,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道德性,可以超越生死,获得不朽。儒家生命观启发人们,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的学问,教人成为有体验、有情感、有意志、有价值感的完整的人,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指的"海外学者"主要是指这样一批人:他们在中国出生和接受大学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前往西方国家留学,学成之后直接进入了国外大学任教或研究机构任职,至今身居海外,并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各个领域内。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文化的建设有较大意义,在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建设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塑造大学的魂,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大学的文化特色、增强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思想解放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学术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源泉;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是大学精神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3):162-162
<正>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新时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大学人本主义理念与实践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跨越"、"一流"发展之声不绝于耳,其根源在于声势浩大的大学建设行动。截至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297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在扩招、合并、跨越、升级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的规模扩大了,大楼增加了,校园变美了,但是大学精神却不见了,忽视大学文化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