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在新时期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的特殊性在于以边缘心态选择"远视角",描写边缘化的民间人事,建构象征意味的情调模式,以平和冲淡的叙事语调,形散神聚的情绪结构,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边缘叙事".同时也可看出汪曾祺在民间这个图腾式象征里曲折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是对民间民俗生活中成长仪式的象征性摹写,隐喻了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和文化精神的不同理解。汪曾祺将自身的思想裂变演绎为“成长”的模式和文本结构,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以浓重的民间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将“民间”生活模式艺术化,使得短篇小说充满了多重意味,为短篇小说“写人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样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坛,“汪曾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研究者长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汪曾祺的小说通过“非欲望化”的叙事来疏离现当代历史对文学的整合、逼近人类真实存在,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汪曾祺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被整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40年代到文革是官方权力话语对民间文化形态不断侵犯的时期而接下来80年代一些作家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重返民间的新信息,汪曾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汪曾祺80年代的小说,以贴近民间的创作态度描绘出了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面貌,挖掘出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更深导的民间生存原则,在文学“回归民间”中具有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凤婷 《文教资料》2011,(21):17-19
汪曾祺的小说极少有明确的时空表述,而是有意识地想造成一种时空背景的模糊性。汪曾祺营构了一个属于人类永恒时间范畴的时空大背景,利用时间和空间操纵叙事,这是汪曾祺小说的特色。但具体到作家创作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阶段,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在对时间营构的热情上,汪曾祺的小说呈现递减的趋势。汪曾祺的空间营构热情与时间相反,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呈现增长的趋势。汪曾祺的小说在时空范畴的特称呈现为:在叙事时间上以故事时间为主的线性叙事,在叙事空间上呈现出叙事场景、停顿的大量运用,以此打破叙事时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格拉斯的《铁皮鼓》与20世纪小说叙事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皮鼓》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于它以第一人称叙事统帅九种叙事法而与一般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不同;它有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符号象征系统而与一般用象征手法叙事的小说不同;它以超越国界的广阔人性真实为描写对象而与一般描写人性的小说不同;它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间笑文化传统而与一般当代西方小说的话语资源不同;它以历史和现实为镜探索当代人性及当代世界的前途而与以神话影射现实的西方小说不同,因此它是20世纪小说叙事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小说中洋溢着一种来自生命本体的自由生命体验,以此为基础的人物关系也获得了平等,其艺术世界并因此具有了以个体自由生命体验为内核的全民性和广场性意义。汪曾祺是以日常生活中的“风俗画”的方式艺术地呈现自由生命体验的,与拉伯雷以狂欢节为根源的呈现具有完全不同的魅力。汪曾祺的自由生命感知及呈现方式来自于常态的民间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即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到了近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感觉派”作家迎接了这种挑战。到了30年时,小说以新的叙事形态体现在“新感觉派”作家的小说创作中。而在叙事传统的颠覆立中,中国传统的诗骚抒情格调反倒回归于新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有一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色。而所谓“人间烟火”气,其实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体察和热爱。本文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汪曾棋的小说略作探讨。汪曾祺小说表现了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浓厚兴趣,“人间烟火”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重要内容。汪曾祺特别擅长写风俗,风俗、风情、风物常常成了他小说的主体,而真正的故事和人物反而退到了幕后。所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风俗画作家。风俗的确占据了汪曾祺小说的大量篇幅,这可以从我们随手列举的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10.
杨学民先生这部专著对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汪曾祺在小说叙事语言方面的贡献、汪曾祺与中外文化艺术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者立论之精辟独到,结论之客观持正,都使这部论著在近年汪曾祺研究中具有总结性意义。尤其是论者使用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方法,恰如探寻艺术家独到品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正确的钥匙,自然会有异于他人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小说受民间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上的民间性,二是表现手法上的民间趣味,二者共同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边缘的叙事立场,"博物"式的内容构成以及短小的形制、散淡的笔墨揭示出其创作与古代笔记存在内在联系,也成就其个性。他的小说回应时代命题、引领读者洞察历史人生,这既是对笔记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其时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善于运用象征叙事的小说家。在其新历史小说创作中,象征叙事表现为小说意象呈现出美术结构;通过对女性性征的描绘建立女性崇拜图腾象征世界;小说结构具有整体象征的“原型”审美等特点。莫言新历史小说的象征叙事,使其作品超越了文本表层对历史的叙述和反思,在深层指向上蕴含着对原始生命力赞美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5.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小说具有散漫、舒朗的叙事结构、平静淡泊的叙事心态、流畅平实的叙事语言,形成独特的叙事个性。  相似文献   

18.
全面研究分析了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散文化技巧、叙事技巧和风格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汪曾祺小说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全面研究分析了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散文化技巧、叙事技巧和风格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汪普祺小说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契诃夫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受到契诃夫较大的影响。与契诃夫小说比较,汪曾祺同样以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描述对象,并通过对他们平凡生活的展示,表达人道主义的关怀。艺术上,汪曾祺的小说也有淡化情节、结构自由的特点,重视“留白”处理和细节描写,具有和契诃夫小说类似的风格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