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书上解释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我国周代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的习俗。一个贵族婴儿生下三个月之后,由父亲命名,这是“幼名”的意思。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由来宾给他取字,这就叫“冠字”。“冠字”的方式是:“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可见字的全称是三个字组成。如伯阳父,仲山甫,叔原父之类。叔远甫那个时候虽然“冠字”的礼俗早已消失,但这种取字的方式无疑是反映了周代礼俗的遗俗。这种由三个字构成的“字”是有一番讲究的。第一个字是…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3.
现在人们的名字,古代叫名。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取的;“字”则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过象征成年的、类似于今天的成人仪式的“礼”(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后再取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相似文献   

4.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和字之外,有时候还给自己起个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称呼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古代,一个人的名是产生最早的,一般来说,它是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由父亲所取的。字是一个人成年的时候所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为成年,  相似文献   

5.
“刹那”,是梵语 ksana 的音译汉字,是个单纯词,义为时间极短。据佛经《僧祗律》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间,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我们知道,音译词这种单纯词,不能把其构成词的字单独用来表义,只能合成一个词整体表义。“刹那”只能整体表示一个时间概念,而不能单用某个字或用某个字  相似文献   

6.
多音字出现在古人的名字里,确定其读音就是比较麻烦的事。例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字“子长”的“长”该读何音—— ch ng还是 zh ng?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上寻找答案。   首先得从古人取名的习俗说起。上古时代,男子生下来三个月父亲就给命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只有君父和尊长以及他自称时称名,卑辈和平辈对他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男子既有名又有字,这个习俗贯串整个封建社会。名与字之间还很有讲究,在意思上构成一定的联系。因此,当你决定不了其名读音的时候,不妨参…  相似文献   

7.
说“须”     
“须”字,金文小篆为描摹一人面部须发满布,显然,这是“须”字的本义,即胡须。在古人看来,二个成年男子是一定要有胡须的。因而,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凡是重要的男角必有长须;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男子也总有一部美髯。由于古人崇尚蓄胡须,一部美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等待的耐心。于是,“须”字就有“等待”之义。而“耐”字则从另一侧面显示了胡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这“名字”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通常情况下,古人的“姓名”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成年时取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在《诗经·小雅》中有六首诗,光有题却无文,叫它们笙诗。请问,什么样的诗叫笙诗,它们为什么没有词句呢? 另我有个同学叫赵腾骉,可是我查了很多字典,都没有“骉”这个字,问他,他说这个字念“biao”。请问,有这个字吗,它是什么意思? 祝身体健康! 王翠玲  相似文献   

10.
有一篇微型小说叫《绿衣大使》,说的是一位年轻的女邮递员在送信时发现,有个叫周纯的“大眼睛姑娘”,这几天总在焦灼地等待着男友的信件,而且眼中“满盈泪水”。过去,隔不了几天,她便给大眼睛姑娘送上一封厚厚的信,信封上总是工整而薄洒地写着“周纯余启”,可后来,信由厚变薄,由多变少,近两个月;信地竟绝了迹。今天.她给用纯带去的,竟是一封薄薄的、信封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周纯亲启”的信。她清楚地记得,自从那些来信的落款从“xx工厂”换为“Xx研究所”之后,周纯就没有笑过。于是她直觉地感到,那个男子是个“现代陈…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12.
他叫胡斐,和我一般大。个子不高,可论辈份, 我得管他叫“叔叔”。因为他姓名中“斐”与“匪”字的读音相仿,所以,我开玩笑地叫他“土匪叔”。时间长了,这个名  相似文献   

13.
“偏旁”与“部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旁”与“部首”常连在一起讲 ,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容易混淆。“偏旁”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构字的基本单位。汉字中绝大部分的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搭配而成的 ,结构不同的合体字 ,它的偏旁位置也不同。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的字就分别有左右、上下、内外两个偏旁 ,如“品”字结构的字有三个偏旁。“部首”是偏旁的一部分 ,是偏旁中表示意义的形旁。它具有归类字形的作用。因在字典、词典中把这些表义形旁列为同部的首字 ,所以叫部首。如“峰”字 ,有左右两个偏旁 ,“山”是这个字的形旁 ,是“山”部一系列字…  相似文献   

14.
任哥舒 《小学生》2006,(5):16-18
最初听见欢预叫我“老爸”,是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还没有脱去奶声奶气的娃娃腔,从他嘴里跳出来的“老爸”两个字特别有趣。我一直觉得能创造出“老爸”这个称呼的人很了不起。“老”字,最具有成熟感和沧桑感,“爸”字,是每个孩子最稚嫩、最烂漫的时期就一直喊着的,“老”与“爸”这一搭配真是滑稽。“老爸”,“老爸”,叫起来确实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怪不得对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渐渐地,欢预叫我“老爸”叫得频繁起来,从偶尔为  相似文献   

15.
秦一义 《班主任》2012,(9):28-28
章回小说,每一章末尾都有“下回分解”四个字——说书人说到紧要处,就打住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叫“扣子”,也叫“包袱”,为的是吊人胃口。教学中.有时也会有“下回分解”。有学生在课上提了一个老师预料之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字”又称为表字。二者既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在古书阅读中,对于遇到的大量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我们对古人“名”、“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提  相似文献   

18.
一、积累文盲常识1.人名。古人与今人不同的是不仅有姓名,还有字。旧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并利(结发加等)时取“字”。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有时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没有。古人名字连说时,通常是先称宇,后称名;如孟明规,“明”为字,’‘视”为名。也有特殊情况,如《游褒禅山记》有:“庐陵萧君圭君玉”是“地名十姓(萧)十名(君圭)十字(君王)”。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如记录《论语》的人对ILl’J弟子一般都称字。古代除名字外,有时另起称号。陶…  相似文献   

19.
D同学一直是师生瞩目的“焦点”:高中三年的前五个学期里,学业水平一直是很有“规律”的波动,这次考试攀升到前几名,下次考试一定跌落到二十名开外;在教师面前表现得非常温驯,又是不断地问问题,又是频繁地答问题,又是那么地善解人意,与人为善,背地里却能做出整晚泡在录像厅看卡通片的“大好大恶”之事;一篇七百字上下的命题作文他总要写上两千字还欲罢不能而且通篇是稀奇古怪的想法…… 应该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观念里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在D同学这里就卡了壳,怎么办?我想,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转…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评估给我国高教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二十字方针”是高校评建的行动纲领,它的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深刻领会、贯彻教学评估“二十字方针”,有利于全面推动高校的评估与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