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线法”求线段和最值,即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定理来构建共线模型,由共线原理求线段和最值的一种思路.具体求解时需要关注问题中的动点及轨迹,利用“共线法”来确定最值情形.本文结合实例探究“共线法”求线段和最值.  相似文献   

2.
<正>几何最值问题背景丰富,形式灵活,往往很难找到突破口.如若析出问题背后的数学史模型,分析其变化特点,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初中阶段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基本上能转化为以下三种类型:(1)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最短路径或线段的最小值;(2)利用垂线段最短求解;(3)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值.而这三种解法背后便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史模型.  相似文献   

3.
线段及其和、差的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中出现的常见题型,这类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多,破解方法灵活多变,技巧性强.本文探讨如何构建三角形模型,并借助三边关系的极端位置(三点共线),寻求破解线段及其和、差最值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郭金刚 《新高考》2010,(4):35-36
一、利用对称点转化利用对称点求最值是解析几何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经过转化之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解.  相似文献   

5.
线段最值问题是平面几何中常见的问题.该类问题一般以动点为出发点,存在众多变化量,如线段长、几何周长和面积等.求解的关键是确定最值情形,实现动态问题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6.
1.平面上给定2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并且n个点染成了红色,n个点染成了蓝色.证明:总可以找到两两没有公共点的n条直线段,使得其中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具有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84):60-61
<正>最值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问题中的一大难点,这类问题出现的题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解法灵活多样.其中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重中之重,常见方法有利用轴对称性得到三点共线;利用转化思想转变成垂线段最短;利用函数思想等,本文主要探究看似无圆的几何最值问题中如何巧妙地找到圆模型,使复杂的最值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模型呈现:如图1,圆外一点与圆上任意一点联结所成的线段中PA最长,PB最短(其中PA、PB所在的直线经过圆心O).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证明不共线的线段成比例较熟悉,但证明共线(几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成比例时,常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不知如何将其转化为不共线的线段成比例来处理.本举例说明利用代换将共线线段成比例问题转化为不共线线段成比例问题的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时,经常会遇到要证的四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形.此时,不能直接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有关性质定理去解决,而应作适当的等量代换,将其转化为不共线成比例的问题去解决.常用的代换方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在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时,经常会遇到要证的四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形.此时,不能直接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有关性质定理去解决,而应作适当的等量代换,将其转化为不共线成比例的问题去解决.常用的代换方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正>各地中考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问题中一般含一个或多个动点,求某线段最值或求"PA+k·PB"的最值.很多学生对这类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未能掌握此类问题的本质,并将问题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解决线段最值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从问题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将复杂的线段最值问题转化为诸如"两点之间、点线之间、点圆之间"等距离最值问题,所以这类问题破题依据无外乎数学中的几个基本事实:(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垂线段最短;  相似文献   

12.
最值问题历来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最值问题知识面广、难度大,近几年向着多形式的题型发展,并有拓宽和加深的趋势,走进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最值问题就是一朵绽放的"奇葩".一、利用三点共线例1(2012年湖北省黄石市)如图1所示,已知A(1/2,y1),B(2,y2)为反比例函数y=1/x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x,0)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的坐标是().  相似文献   

13.
求共线三点组成的两线段的比是几何计算中的一个重点 ,又是一个难点 ,只要掌握其中的解题规律 ,就能快捷地解决此类问题。其规律如下 :⑴过共线三点中的分点 (一般中间点 )作某条直线的平行线 ,将它们的比转化到已知线段比的直线上。⑵可过已知线段比的分点 (一般中间点 )作某条直线的平行线 ,将它们的比转化到未知线段比的直线上去。现举例说明 :例 1 在△ABC中 ,AC >AB ,AE =12 BE ,F在AC上 ,且AFFC=2 ,连结EF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交于G ,求 BGCG的值。 (遵义市 90年中考题 )分析 :BGCG是B、C、G三点共…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的数学高考题十分强调几何背景和代数性质的结合,而平面向量具有代数与几何的双重特点,是联系高中各知识点的重要媒介.有一类以线段或直线为背景的向量题常与三点共线定理有关,利用共线定理中λ的几何意义,可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一、定理呈现定理A,B,C三点共线,当且仅当对于  相似文献   

15.
圆锥曲线中线段最值问题一般涉及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通过对直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中线段的最值问题探讨,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原理,可以解决圆锥曲线这类线段之和最值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体现,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基本思想.本文列举数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一般是几何中的一些公理和定理,如两点间线段最短公理、垂线段最短定理等.求解时要先画出最值位置的状态图,转化为求线段长度问题,也可以通过建模转化为方程、函数、不等式等问题,如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利用顶点式来求最值,转化一次函数问题,通过不等式限定自变量的取值范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数学中经常出现求线段的最值问题,常见的有求线段长度的最大(小)值、线段和或差的最大(小)值.这些问题取材于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经常与函数问题相结合,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或差)大于(或小于)第三边、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有关知识,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使用图形的变换等手段解决问题.下面谈谈这类问题常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求线段的最值问题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意,借助相关的概念、图形的性质,将最值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如,函数增减性、线段公理、垂线段定理、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进行分析与突破.现对这类问题作一个归类整理.一、利用"将军饮马"数学模型,求线段和的最小值或差的最大值"将军饮马"模型为:在一条定直线上求一点,使得该点到这条直线同侧的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其实质是根据"两点之间线  相似文献   

19.
<正>在几何问题中,有一类求动态中的线段和或差的最值问题,它一般不只是单纯的线段数量的运算,往往要通过构造"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来获得最值问题的解决.形象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充分展现了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形转化的能力,所以受到关注与青睐,在各省的中考中也渐渐有所体现.而如何构造"两点间的线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此举例归纳,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启示与帮助.知识回放: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八上,第十二章轴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图形经过变换 x=x′,y=(a/b)y′(a>b>0)后:①点与线的结合关系不变;②直线的平行关系不变;③多边形面积变为原来的 a/b;④共线相等的线段仍变为共线相等的线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