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 许多修辞格可以根据其内部特征再分为若干小类.比喻格一般也分为明喻、借喻和暗喻,尽管后来有不少学者又列出了诸如较喻、否喻、博喻等多种比喻形式,但仔细分析其实它们均可归入到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2.
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设计了两种表象训练模式,即课堂表象训练模式和程序设计表象训练模式。借助这种两种表象训练模式和演示系统,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算法用形象的方式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3.
一篇稿件能不能抓住问题,反映了记者的基本素质。抓问题首先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一件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表象有时会有若干个,抓住关键表象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一个记者的功夫也就在于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抓住关键的东西,上升到理性,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1993年秋,韩国大宗化工废料进入南京港,造成南京港上元门14号码头停  相似文献   

4.
紧张     
我经常梦见自己在打电话,时间紧迫而号码很长,越是快拨完了我就越紧张,我知道,在顺利完成之前我肯定会出一个小错。于是 一遍遍重来,直到醒来我也没能跟那一端通上话。假如这个梦有些暗喻色彩,它说明,我是一个多么紧张的人。  相似文献   

5.
当北京等一线城市深陷堵车困局时,中国二三线城市也正悄然加入交通拥堵的队伍。不同表象的背后,似乎有着相似的症结  相似文献   

6.
冯特选 《大观周刊》2012,(48):246-246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它用抽象的概念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象思维是主要用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高级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形成典型形象的思  相似文献   

8.
都市社会是一个景观化的社会.都市仿佛在庞大的影像堆积中矗立起来,从此意义上说,都市化的过程无疑也就是景观化的过程,置身于都市无疑也就是置身于景观之中,景观因而成为都市体验的基本表象,成为都市中最具震惊效果的幻魅之所.也就是说,作为被展现出来的可视景色或景象,景观已经建构起都市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应,对景观表象的感觉体验当然也就成为一种都市生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网页页面集合了各种视觉表现的表象符号,也是各种信息的载体,网页设计已经成为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10.
我在他的文字里感受着孤独,那样的孤独任凭怎样的人生也无法缓解。我想,在他的作品中,在幸福的表象下,追溯到生命的本质是虚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于计算机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作为信道的经典传播学模式遭遇挑战,现今的媒介功效更像是办公室、实验室……在这种趋势下,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的暗喻应运而生。信道与生存环境的转变体现在人与环境、人与媒介以及媒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主体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晓明 《现代传播》2003,(2):134-135
引言在我国 ,说到纪实理论 ,一般是指巴赞的理论 ,他的理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联系在一起 ,巴赞认为 :“与以往的现实主义重要流派和苏联流派相比较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独特性在于从不让现实屈从于某种先验的观点。现实主义仍然要求取自现实的题材服从超验性的需要 ,而新现实主义仅仅知道内在性。它只知道从表象 ,从人与自然的纯表象中 ,推断出表象包含的意义。”① 近年来纪录片的创作思想也有这种分化和论争 ,我暂且把它们看作古典现实主义纪录片和新现实主义纪录片 ,并比较一下这两批创作者在纪录片的真实性、主体介入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漫画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一般以比较夸张、形象、鲜活的比喻来表达或讽刺批判或赞扬歌颂的人、事、物,有的是为娱乐而作,也有的具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新闻漫画则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一种创作形式。用一种比较直接或者委婉、暗喻的形式来体现作者对某些人或事或物的观点及态度,是具有娱乐或社会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其自身所带有的特性使得新闻漫画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女诗人,丁燕面临的不仅是外物的干扰和影响的焦虑,另一方面,她也要面对性别意识的渗透、反抗与纠缠,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表象提升为内心生活上的体悟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于影像的包围中,不论公共空间抑或私密空间,影像几乎无所不在,并以其丰富的表现形态无声的渗透至我们的工作、娱乐和生活中.高技术影像引发了表层审美化的价值观念,并带来一系列对表象的迷恋,甚而可能发展至外观至上主义.本文试图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像是怎样导致受众沉迷于表象,并引发对表象的扭曲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则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的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  相似文献   

17.
在导演范立欣看来,春运仅是这个时代的表象:如此多人在同一个时刻集体经历艰辛的奔波,却也是仅有的希望——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能感到幸福的时刻,与家人重聚、享受天伦,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唯一赎罪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提人物形象时,已不是人物的原始形象,而是记者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提炼、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这种形象与表象是具有本质差别的,它是概括人物本质特征的高级形式。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是感性的,但它是各种表象和有关的概念、观念、理论的有机结合。请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一段” “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个时候,吴吉昌拄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转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这里表现出的是一位老汉坚强不屈、不懈追求的典型形象,尽管用了一个非常普通的表象——老汉在冰雹过后拄着拐棍站在村头。但它是包含整个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象,它是作者在把形象感觉与形  相似文献   

19.
一个行业如何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面包、理想与激情缺一不可。新闻行业在炙手可热的表象下也上演着精英的流失。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如何避免人才过度流失?请听四位现媒体人和原媒体人的分析与心声。  相似文献   

20.
李丽 《新闻爱好者》2010,(8):136-136
写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体系中所独有的理论原则,它最先是从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论述中提出的,后来戏曲也移植它,并把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界定为写意艺术。从表象上看,写意与写实是相悖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