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2.
陈录梅 《新闻世界》2014,(10):24-25
报界有"三步五秒"之说,就是指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在新闻与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现代受众获得新闻的渠道更为广泛和人们对新闻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一则新闻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标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为新闻的本身"添彩",更能产生"广告"的作用,向人们"推销"一条新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制作"出彩"的标题,不论对编辑还是媒体本身,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华 《新闻世界》2012,(7):84-85
民生新闻在响应大众的同时,渐趋媚俗化,时政新闻则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且墨守成规,无法顺应时代。本文对如何将"时政"与"民生"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民生类新闻节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黄烨 《新闻窗》2013,(6):6-7
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落实新闻"三贴近"原则,更好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纽带作用、增强新闻工作者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郝彧 《新闻世界》2012,(4):20-2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一个"目光炯炯"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目光炯炯"的标题即是视觉形象鲜明的标题。这些标题应该是声情并茂、神形兼备、雅俗共赏,兼具准确、概括、简约、传神的素质。它们提升了报纸的格调,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作者在文中总结归纳了8种制作出彩标题的技巧,并举例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7.
广播新闻在写作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力求"短"、"精"、"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发挥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9.
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题材的分类、记者的分工越来越细。法治新闻记者、法治新闻版面,就是分工细化的表现。分工越细,要求记者的专业素质越高。近些年来,法治新闻记者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但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照抄"司法文书,仍不时出现事实差漏,甚至引起纠纷、官司。本文试图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司法文书"新闻化"过程中,记者必须注意的"抄写"要求。一、准确与模糊这里的"准确",是指新闻表述尊重司法文书,保持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自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端以来,引发了我国新闻界的思考和实践。"公共新闻"植根于公民社会,其诞生地的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全面了解"公共新闻"内涵,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切关照当下国情和公共事务,恰当定位其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将是我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图文并重"作为办报理念,既是时代的需要,读者的需要,也是报纸发展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如何让图片"重"起来?首先要探究图片新闻的规律和独特性;其次要研究图片,科学决策;第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2.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梁艳 《新闻窗》2011,(4):107-108
新闻中不可缺少人的存在,人物报道是《新疆经济报》报道的一大特色,该报常年开设有专栏"生活深处"、"道德生活"、"西部人生"等专门描写普通人情感、生活的栏目,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好评。  相似文献   

14.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5.
刘慧玉 《新闻爱好者》2010,(10):169-169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解决自身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握好自身的思想源头,破解"四难"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朱庆磊 《新闻世界》2013,(11):27-28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相似文献   

17.
王玮 《新闻实践》2011,(6):54-55
如果从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算起,经历了近20年风雨彩虹的电视民生新闻,从探索到不断创新、从成长到典型推广、从热捧到非议不绝,可以说,它仿佛已从"青壮年"步入了"更年期"。为此,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创新举措、沉着应对,以便让百姓喜爱的电视民生新闻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之际,继续保持活力,实现"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8.
目前,"面孔"不生动,内容亲和力不强是大多数行业报的通病。《安徽工人日报》作为工会机关报,不仅把要闻版的重要位置和大部分版面留给了"三工",同时,在其它新闻版面也开辟职工生产生活、维权帮扶、文体活动等专栏,报道与"三工"相关的新闻,让企业、职工和各级工会组织感觉到报纸与自己贴得紧、有看头。  相似文献   

19.
"零容忍"又称"零度容忍",是指对错误和失序行为绝不姑息。"零容忍"在新闻界就是指丝毫不能容忍虚假新闻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法出现,一定要层层把关,群起而灭之。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生前对虚假新闻的“零容忍”是全方位的.毫不留情的。对于新闻真实性,他要求做到:不容一点虚夸,不造一点假象,不忘追根探源,不忘观点求证,不忘核对材料,不忘肩负责任。  相似文献   

20.
"说"新闻是相对于"播"新闻而言。"说"新闻改变了刻板、正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以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与"播"的区别在于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新闻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