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火火"事件显示了政府打击网络谣言的决心和力度,当前,我国政府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完善立法,吸取国外经验、加大政务微博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网络监督管理、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从而使我国有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
各国处理网络谣言问题的举措 网络谣言对社会、公众、政府产生的危害有增无减,打击互联网上的谣言已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1.美国.美国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网络谣言问题,整治力度和社会影响都颇大. 美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法规数量在世界上居首位,并且对网上造谣案件的关注度也较高.近年来,多头并管,在法律的执行层面上,美国联邦政府的多个部门都负有监管互联网的职能,除了全国性的执法和监督机构外,各州还根据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具体特点颁布了地方法规,并建立起符合各州情况的互联网管理制度与机构.美国联邦调查局战略信息和行动中心公开招募软件公司开发监控软件,以获取自动扫描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和一些新闻网站上公开信息的能力,帮助警方及时得到与恐怖主义、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网络犯罪等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2,(13):63
新加坡政府在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对一些不负责任甚至危险的言论,特别是网络谣言,采用立法约束、行业规范、打击封堵、舆论引导、公民自律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初步摸索出一套应对网络谣言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从秦火火到周禄宝再到傅学胜,还有一些乐于传谣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互联网络带来的便利,造谣、传谣,进而谋取自己的不当利益,成了危害社会的“大谣”。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旱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恶意编造与传播网络谣言,对社会和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营造“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氛围,切实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谣言滋长的势头。新华社刊发评论认为:打击网络谣言,有助净化网络空间,但不能把不喜欢的声音都扣上谣言的帽子把握好打击谣言和保证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平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避免随意性.本期我们约请传媒界人士,就开展打击网络谣言、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与传播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蔡桢  李新华 《新闻前哨》2013,(11):104-106
近年来,国内网络谣言不时出现,而且成愈演愈烈之势。这些谣言侵犯他人权益,扰乱社会生活,破坏经济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整体利益。社会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强烈呼吁清除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本文重点分析网络谣言产生、传播的根源,为清除网络谣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9月优异评论     
《不能任由“官谣”消耗法治公平》/朱永华,《法制日报》,9月9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一批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大谣”相继落网谈起,就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事件发表看法,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为污蔑等。作者认为,“网络大谣”们制造散布谣言是危害社会,政府官员撒谎更是损坏政府公信和形象,两者对比起来是“半斤对八两”。作者认为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员撒谎的危害,官员撒谎也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相违背,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网络“毒瘤”,不仅易使人受骗上当,损害社会诚信,破坏公共秩序,影响正常社会生活,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直接危及到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为此,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的相关治理工作经过不断调整,正逐步走向常态化和法制化。与2012年的治理方法不同,2013年政府在继续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删除、取缔和关闭非法网站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网络谣言发布者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薛恒  陈燕 《新闻界》2013,(17):41-46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害群之马",不仅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带来了伤害和损失,而且败坏了蓬勃发展中网络言论自由的声誉。在网络信息全球化传播的时代,治理网络谣言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通过考察各国的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总结其足资借鉴的一些通用性经验,可以作为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今,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政府介入的SIR网络谣言传播模型,较为准确地描述舆情发展情况,为谣言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引入了政府介入因素,构建了一种改进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并使用MATLAB R2016a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再进一步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政府在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政府的介入会对网络舆情的爆发时间、谣言规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网络谣言传播趋势,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蔡桢  李新华 《新闻传播》2013,(12):140+142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成为网络谣言的载体,并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目前集中开展的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引起人们的反思,打击网络犯罪应遵循哪些法律依据,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如何保证,如何在治理网络谣言与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之间进行合理平衡,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京平 《中国广播》2012,(6):85-85
近些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在造福社会的同时,网络也因其发言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质,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灾区”。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谣言在网上泛滥,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冲击。打击网络谣言,净化舆论环境,不给谣言任何传播的阵地,已经成为一种坚定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一环境下网络谣言也随之到来,网络谣言的出现为社会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制约,文章将网络谣言作为研究重点,对刑法规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及分析,旨在通过刑法规制的制约,有力打击网络谣言现象,从而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谣言爆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传媒等相关组织也对网络谣言越来越关注。网络传播谣言具有传播者匿名性、传播方式多样性、网络谣言大量复制性等特点,正是因为以上特点使网络谣言传播比以往口头谣言传播更具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应对,扼杀网络谣言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间,公安部门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网络谣言是虚假新闻的一个重要源头。如何遏制谣言传播、治理虚假新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作为中国新闻界的行业组织,中国记协高度重视虚假新闻治理,围绕治理虚假新闻组织了一系列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15.
正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台的《2013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报告称,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尤其是打击网络谣言对国内舆论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启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到8月31日,短短12天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新快报记者刘虎、薛蛮子等相继被抓或拘留。这使微博上的"大V"们深感不安,部分"公知"相继离开或转入小圈子不再对公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并抓获一批在网上造谣、传谣者,网络谣言泛滥的问题以及如何整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混乱、一些媒体转企改制后为追求利益而忘记责任、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渗透等是网络谣言不断泛滥的根源,我们应该从既要积极"打苍蝇"更要敢于"打老虎"、新闻行业要争做整治谣言的表率、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抓手,长期依法严打等几方面去努力,才能标本兼治,杜绝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2013年以来,打击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等相继引发热烈讨论。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  相似文献   

18.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9.
陈春彦 《今传媒》2015,(1):31-33
世界各地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都非常重视。从2013年开始,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出现了一些变化。政府完善了过去以公开辟谣、删除谣言和关闭非法网站为主要手段的表层治理模式,从处理谣言传播者向追究谣言发布者转变,它为研究谣言制造动机提供了数据。通过60例比较完整的网络谣言案例的研究,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性别属性进行描述,厘清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利他性、利已性和无利性三种动机属性,分析性别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对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过高的"无利性"网络谣言是对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的伤害,而男性成为网络谣言的主体也打破了传统"女人爱造谣"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发生机制,以网民数量变化为研究对象,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利用MATALB数值仿真和相轨线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探讨控制谣言传播的因素,并为政府控制网络谣言传播制定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