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手里搭下平圆推手训练图解1、互行抱拳礼甲乙两人面向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放松、保持中正。两人的距离约1-1.5米,互行抱拳礼(图1)。华夏大地是礼仪之邦,未习武先明礼、先明德。行抱拳礼既是尊重对方又是庄重宣布严守武德,潜移默化修养心性、  相似文献   

2.
二、单手里搭上平圆推手训练图解1、互行抱拳礼甲乙两人面向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放松、保持中正。两人的距离约1-1.5米,互行抱拳礼(图1)。华夏大地是礼仪之邦,未习武先明礼、先明德。行抱拳礼即是尊重对方又是庄重宣布严守武德,潜  相似文献   

3.
1、互行抱拳礼甲乙两人面向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放松、保持中正。两人的距离约1-1.5米,互行抱拳礼(图1)。华夏大地是礼仪之邦,未习武先明礼、先明德。行抱拳礼即是尊重对方又是庄重宣布严守武德,潜移默化修养心性、完善人格,以礼始、以礼终,武术交手训练不可或缺。拳技乃诡道,武德是圣道,以圣道统制诡道是中华武术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五、单手立圆推手训练图解1、互行抱拳礼甲乙两人面向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放松、保持中正。两人的距离约1-1.5米,互行抱拳礼(图1)。华夏大地是礼仪之邦,未习武先明礼、先明德。行抱拳礼即是尊重对方又是庄重宣布严守武德,潜移默化修养心性、完善人格,以礼始、以礼终,武术交手训练不可或缺。拳技乃诡道,武德是圣道,以圣道统制诡道是中华武术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定步单推手法 甲乙两人相对站立,图中左为乙右为甲,距离以两人伸出手臂指尖相触为宜(图1)。 两人各出右脚向前一步,在对方脚内侧落下,两脚横距一脚宽。同时互出右手,以手腕相粘连。眼看对方(图2)。  相似文献   

6.
6月8日,第十三届亚洲武术联合会执委会会议在上海召开。新任亚武联主席袁伟民先生主持了会议,7名执委分别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香港、韩国、越南。整个会议开得热烈、务实。 执委们互行抱拳礼拉开了会议序幕。袁伟民先生首先致辞,然后由亚武联秘书长村冈久平先生就武术在亚洲开展的情况作了全面汇报。会议研究了亚洲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第十三届亚运会武术如何设项问题决定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对泰国亚奥理事会  相似文献   

7.
<正>学校准备推广武术健身操。而只要听到"操"字,教师就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其枯燥性令人望而却步。为防止出现被动局面,上课前,笔者先让七班的学生观看武术健美操的视频,接着介绍武术操的特点与运动风格,但学生的热情仍然没有调动起来。学习抱拳礼时,学生东倒西歪的动作,让人哭笑不  相似文献   

8.
吴澹 《武当》2004,(11):15-16
武汇川:练太极拳之要旨,务须身体中正圆满,气要松;手按时,两肩要松,两肘要下沉,尾闾要收,脚落地时,先虚而后实,上下一致,式式均要圆满,头要提顶,气沉丹田,练时要缓慢,快则气易上浮。  相似文献   

9.
安在峰 《精武》2006,(4):23-25
起势一、预备式(并步直立) 两脚并拢,两腿自然伸直,身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目视正前方。(图1) 要点: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两腿自然弯曲; 上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头向上领;精神集中。二、抱拳礼两臂向上、向前平举, 左手成掌,右手成拳于胸  相似文献   

10.
虎扑推手     
在中国拳术里,特别是在内家拳术中,推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练功方法。推手,显著区别于盘拳架、散手。《孙禄堂武学录》云:"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相对于散手训练,推手训练概为基础。通常说的推手,指太极推手。它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综合运用,具有修身性、健身性、技击性。推手的形式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根据练拳实践,介绍一种两人对练方法,姑且以"虎扑推手"为称呼。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中华武术“抱拳礼”和跆拳道“鞠躬礼”的不同文化基础对两种礼仪进行了分析,从礼仪文化内涵、礼仪文化价值观以及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中国武术礼仪发展的几点启示: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实现礼教与德教的结合纳礼入则;以赛促德,在武术实践中融入更多的礼教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2.
卢艳彬 《精武》2006,(4):7-9
一个人不能练习推手,不能对搏和技击。但是,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却能一个人采用特殊运动形式,使自己始终处于实战对搏中。此功法是练八卦掌特有“活劲”的主要功法之一。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分定步与活步。此为定步推手对搏功法,是活步推手对搏功法的重要基础。定步非不动步,而是因势而动的幅度不大而已。练功要求:双掌始终粘在一起相互激烈搏击。防守和反击必须在身法、步法和精、气、神、意、劲的作用下进行。身如游龙,掌似闪电。动则虎啸龙吟,静则如山似岳。瞬间前步变后步,后步变前步。前手变后手, 后手变前手。行功中体会身体上下的矛盾劲、左右矛盾劲、前后矛盾劲。两掌劲力既对抗又含蓄。功法特点:体现了八卦掌走中打、打中走、走中防、防中打、打中变、变中化、化则变化莫测的技击特点。练功宗旨:水火相济,阴阳互易。练意练神练气不用力。行功中不可想象某式生某力,否则,就完全背离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的总体要求,要揣摩劲由法生,达到无形无象。练此功需劲力不断,意念不断,功防不断,动作不断。掌随身变,身随步翻,以气帅形。修习其他拳种之人学练此功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1.预备势:甲乙(白衣为甲,黑衣为乙。下同)相对站立,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两腿外侧,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对方。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舒胸展背,敛臀收腹,呼吸自然。接着甲乙两手握拳前平举,以拳面接触为准。(图1)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看武术方面的杂志书刊,也是《搏击》杂志的老读者。当看到2008年第2-5期披露的关于平圆单推手训练方式后,颇有感触。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练太极拳、器械、太极推手等,习武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己以前学练的平圆单推手,预备时两人相对站立,两人  相似文献   

15.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扌朋)、(扌履)、挤、按或采、挒、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劣应当像  相似文献   

16.
1.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同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走架要不贪不欠,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过;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  相似文献   

17.
1.练推手为什么要学点力学知识? 太极推手运动是武术对抗性竞技和健身项目之一,它体现着古老的搏斗艺术。学习推手的人若能懂得一点人体运动力学原理,那对于解决在推手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力气、如何避免作“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以及如何进行攻守才能合乎力学原理等等问题,那肯定是大有裨  相似文献   

18.
雷世泰 《武当》2009,(11):19-20
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四句话:调整自己,捕捉信息,把握时机,方法适宜。调整自己。正人必先正己,打人也必须先正己,自己都站不中正,立轴不稳,怎么去与别人交手?先正己,使自己气定神宁,气足神完,不卑不亢,既不可轻敌,  相似文献   

19.
<正>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共灵敏素质和下肢力量。游戏方法:两人互握大臂,并脚,相互坐在对方脚面上,组成一只“船”。两人相互配合,通过重心交换时的伸屈腿动作向前“划行”,数只“船”并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为胜。游戏规则: 1.“船”如在中途散开,必须就地组成才能继续前进。 2.不得坐在地面上前进。注意事项: 1.如场地小可采用接力形式进行。 2.距离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20.
第一讲概述与基本手法[一、太极推手简介]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太极拳。 同时,他以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 传统太极拳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练习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 、捋、挤、按、采、 、肘、靠”八种方法,按照“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转自如”的原则,双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