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3.
侠经历了游侠时代、文侠时代和武侠时代三个前后相沿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侠的人格精神也各具特色.侠文化是对侠的人格精神的积淀和传承,其当代价值在于对中国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  相似文献   

4.
由武侠小说转向武侠文化研究,应重回武侠研究原点,探求“基本叙事语法”,其中存在着一个以“大武侠”与“全媒体”为特征的武侠结构,这一结构发源于华夏神话,道家——道教——丹道学系统是其演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侠客是“侠”、“武”、“义”三位一体的“调节者”,武侠文化的基本叙事语法就是“义”的实践,包括四个核心的原型,在四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将华夏神话、道家——道教——丹道学系统、武侠结构连接起来,它们分别是:厨会、五行、内丹与仙女下凡。  相似文献   

5.
欧洲中世纪是骑士文学产生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武侠文学作品是中国侠文化的重要支流,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通俗文学.这二者塑造出的"侠"形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一方面它们都反映了两国的英雄崇拜和尚武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二者阶级属性不同,使得两国之"侠"在行为动机、爱情观和对待统治阶级的态度方面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侠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而后又在上世纪经过古龙、金庸等武侠大家的发扬光大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但是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大环境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侠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7.
《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集作者十余年中国武侠文化研究成果之所成,运用主题学原理,从文学母题的文化内蕴贯通流变角度,将侠文化与民俗、文学主题相结合,分析了二十余种卓有意趣的武侠文学范式,探讨了侠文学及其慕侠习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生动而具体地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在民俗传统中的流变、道教仙话、女性观念、饮食文化、武侠文化、江湖侠盗伦理等武侠崇拜民俗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对”侠”这一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心态及其亚文化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梳理,将文学主题研究延伸到江湖文化心态的总结上。作为一部扎实严谨的学术著作,该书具有以下特色:一、持续的主题学研究实践的学术延展。无论是80年代抒情文学领域的”十大主题””九大意象”,还是90年代在叙事文学、佛经文学,甚或独独对武侠文学的持久留恋,先生始终笃志于中国文学主题学的建构,显示了学术追求的持续性。《通论》就是先生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延伸。尽管该书采用的是一种宽泛的母题内涵,但无论是复仇、动物报恩、赌技服人等”核心单元”,还是兵器、大雕等”催化单元”,这些情节单元都是在结撰武侠故事方面起着”核心聚焦”作用的”主导母题”(leitmo...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类电影离不开对武侠文化、民族精神的表现。以塑造侠的形象为主线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人物刻画:一种是侠客与传奇故事的结合,另一种是英雄与人物传记的结合。相比较而言,人物传记类武侠电影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侠文化表现方式随着大众传媒的兴盛而丰富,其中以武侠为题材的网络游戏文化的繁荣最为引人注目。本文将探讨侠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表现,分析网络游戏对侠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骑士文学也被称为“侠士”文学,但二者的“侠”在精神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的武侠游离于社会边缘,以侠义和自由作为精神内核,在这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以构成完整人格;而西方骑士却属于社会的特定阶层,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狂热。  相似文献   

11.
“侠”考     
武侠小说的研究日渐深入,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从文字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考察“侠”的起源,且看下面两段文字: 研究“武侠”文学,应当搞清什么叫“侠”。这首先是个语言文字问题。《说文》: “侠,俜也。从人夹声。”段玉裁注说:“《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相似文献   

12.
魏颖 《海外英语》2013,(2X):134-135
中国武侠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笔。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形式,武侠小说中不仅包含中国古典文化要素,还有其独特的武侠文化特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的难度更大。该文在分析武侠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并且就武侠文化中的特有词汇,如"江湖"、"侠""、义"等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对今后的武侠作品翻译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谈武侠小说     
谈武侠,先谈一下武侠小说这个“侠”字的传统。在《史记》中已讲到侠的观念。中国封建王朝对侠有限制,因为侠本身有很大反叛性,使用武力违反封建王朝的法律。《韩非子》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历代政府对侠士都要镇压,封建统治者对不遵守法律、主持正义的人很痛恨。但一般平民对这种行为很佩服,所以中国文学传统中歌颂侠客的诗篇文字很多,唐朝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写侠客的。  相似文献   

14.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武侠为主题的古典小说在中国的历史上绵延了上千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侠客这一群体是由中国古代特定文化及社会环境决定而诞生的。而武侠精神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主流文化相辅相成,时至今日,武侠精神仍具有警世作用。本研究将着眼于武侠小说中仗剑行侠、快意恩仇、凛然大义的英雄主义精神探讨其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尚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 ,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化英雄。金庸把侠还原为普通人 ,在人格上现实化。陈近南的死与韦小宝退隐 ,是武侠在江湖世界里最终的两条出路 ,也象征着中国文人在“侠客”身上寄托的入世和出世两种理想的破灭。《鹿鼎记》借韦小宝的言行淡化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民族问题的界定 ,完善与发展了中华传统的“民族大同”观念  相似文献   

18.
古龙妙语     
书虫空间之武侠时间提起武侠,少不了金古二侠:金大侠琴心剑胆、侠骨柔肠;古大侠潇洒俊逸、狂放不羁说到古龙,少不了一个“酒”字,且看其笔下人物,个个深音酒中乾坤:  相似文献   

19.
金庸武侠小说热经久不衰,其中武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而《神雕侠侣》是金庸武侠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中“侠”的论述及对郭靖与杨过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试论“侠”的思想价值以及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今天,大陆新武侠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武侠“战国时代”,一批优秀的创作以自己的独特体验继续着对侠的精神的阐释和侠的审美的呈现。对他们作品的精心汇编,表现当下对于侠的体悟。在此背景下,北方艺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了韩云波主编的《武侠新力量排行榜》,选取了12位前沿武侠作家的作品并配以颇有特色的主编点评和读评论,呈现了当下武侠的多样面目。就大陆新武侠较之港台新派武侠的新发展而言考察本书,则在作化背景的丰富性、人物心灵世界的复杂性、本审美价值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有集中而良好的呈现。但我们也注意到,正如主编本人所言,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是入选的最重要标准,整部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对作品审美风貌的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