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这就要求教材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成为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有生命意义的栽体,才能使德育知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学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讲教材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教材,实践教材。在知行之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为此,思想品德课中可采取欣赏活动的形式。新课标提到,“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那么,如何才能走向生活,让政治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传统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能让传统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是一项培育生命的事业,当一个个孩子满怀希望地进入校园,他们的生命体验就开始了,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应该成为他们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就应该成为他们心灵世界的一股清泉。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意的,孩子也只有在诗意的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诗意潜能,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是蕴含着意境的。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像一首诗,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收获语文知识,让学生得  相似文献   

6.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练习课给人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探索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认识主体,才能使课堂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新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迫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那么,究竟如何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呢?一、创设体验过…  相似文献   

9.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1]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那么,如何才能走向生活,让政治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堂应该倡导基于生活的课程和教学,就是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基于生活的教学要创设反映真实生活的情境,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关注真生活,让教学提升学生生活经验,让交流成为心灵碰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而教材在编写上偏向城市生活,离农村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教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而且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如果教学只是传授课本知识就显得空洞、与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就少有了联系,就达不到目标了。要让农村学生身心动起来,学习状态“活”起来,就必须与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只有…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四大领域内容之一的“生命世界”部分,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一直怀有浓厚好奇心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科学课教学中,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得以呵护,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情感。在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很好地亲近科学,只有让学生亲近科学,才能走进科学;只有走进科学,才能让学生领会科学的迷人魅力,进而热爱科学,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应引导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由此,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引导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观察是人类认识世…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只有基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当前品德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欣赏道德智慧的美,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发现其实道德教育真的是别有洞天。一、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学生从记事的那天起,就已经逐步扩大了认识社会的范围,特别在学校生活,在与同学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15.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活  相似文献   

17.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语文课堂应和现代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融,语文教学应和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语文活动应和现代儿童的心灵相通,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化的语文”。赋于语文教育以生活情趣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既学习、生成知识,又获得、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的心灵得到了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中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人文素材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化建构。教师要变教材为学材,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重对话,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化建构,让教材“丰满”起来呢?一、以“外材”为起点去整合教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相似文献   

20.
左雅丽 《新疆教育》2012,(20):212-212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应引导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由此,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