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属于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韩莹 《作文与考试》2023,(13):46-4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现实,“胸中之竹”是理想,“手中之竹”则是实践,从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简要地介绍了“扬州八怪”之一,清朝画家郑燮及其在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绘画理论。通过欣赏《墨竹图》及画家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三段论,结合自身的绘画实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正>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分也.——郑燮《题画竹》郑燮,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题画竹》提出的“三竹”之说,很值得品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简明地概括了作画的过程.作画,无疑是艺术创作.“三竹”之说对文艺创作不无借鉴.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借助创作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要塑造艺术形象,就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画竹,就得先认识竹子.“眼中之竹”不同于自然的竹子.自然的竹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眼中之竹”是通过视觉而感知的感性形象,即表象.表象贮存于创作主体的记忆里,成为记忆表象.例如,见过一次铁轨,脑海里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两条钢铁板.这就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的感知、积、存,就是创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这是创作的第一步,即“眼中之竹”阶段.艺术毕竟是艺术.它不能消极地模仿自然.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对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必然笼罩着创作者情感,充满着创作者的意识,这样便产生了意象.例如,创作者熟悉了铁轨的属性后,脑海可能产生这样的印象:两条长长的光滑的钢铁板铺在枕木上,向远方延伸.这就?  相似文献   

6.
画竹     
郑板桥题画竹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这是郑板桥总结的画竹经验。他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叙述了从观察生活、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完整创作过程,极有见地。画竹  相似文献   

7.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也如此。许多同学有个误解,以为作文要求写真实,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其实,写进文章中的人和…  相似文献   

8.
清代才子郑板桥,工诗词书画,尤善画竹。《郑板桥集》中有段画论,发人深省: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像,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一、寻找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差异点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在谈到画竹时,把绘画创作的过程形容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分别代表观察、构思以及最后的表达,这也很适用于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基本的艺术创作环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多看——要学会观察。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第一步。观察什么?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不会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思就容易枯竭。(一)定向观察。也可以叫做…  相似文献   

12.
正郑夑在所著的《板桥题画》中描述自己画竹的过程:"烟光日影露气"浮动在竹的疏枝密叶间,这是自然之竹;竹景入眼,又从自然之竹转化为眼中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眼中竹又转化为胸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胸中之竹又变为手中之竹。这一过程可理解为艺术思维发生的过程,即由客观物象到审美表象再到审美意象,最终转变为艺术形象,本不具有意义的竹子因这一系列的"象"之转变,最终成为具备意义的艺术形象。不仅在诗词中需要从美学符号"象"的品味切入,在现代文阅读中也需要从"象"着手,围绕客观物象——审美表象——审美意象——艺术形象,由表及里逐一把握其中蕴藏的情愫。  相似文献   

13.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  相似文献   

14.
“意在笔先”本用于国画创作描述,后多用于形容文章创作,亦即写作。板桥画竹,曾有这段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小学生怕写作文,很多是由于下笔无物可写。故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  相似文献   

15.
观察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智力发展、技能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中,观察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假如把学生对字形的表象称作“眼中之字”、把学生对字形的分析思考称作“胸中之字”、把字形的书写称作“手中之字”的话,那么,“眼中之字”就是对字形进行观察的初步感受,“胸中之字”就是对字形的整体把握和深入认识,“手中之字”就是对字形的直观再现。试想,如果没有“眼中之字”,便不可能有“胸中之字”,更谈不上“手中之字”了,而如果“眼中之字”模糊不清,“胸中之字”就会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在多种思维协同作用下的高级心智活动。书面作文只是思维的一种物化形态,在写前和写中,人的思维是可以超越时空、自由驰聘的,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神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一是在形成物化形态的作文前,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调动学生头脑中的非语言的形象、幻象,让“胸中之竹”重现脑际;二是写中指导,这个阶段是把学生头脑中非语言的形象、幻象转变为语言信息,并准确地把它传达出来,也就是实现“胸中之竹”到“手中多竹”的转变。教师如果能对这…  相似文献   

17.
一、“五五”教学理念的建构 (一)课前做到“五备”。即:备课标,做到脑中有“纲”;备教材,做到胸中有本;备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备教法和学法,做到手中有法;备流程,做到展开有序。其中,备学生是“五备”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杜甫咏竹诗前后意象变化,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感知认识,也是悲欣交集的离乱社会生活经历作用于诗人情感后所发生的审美意趣逆转。杜甫所创造的“恶竹”意象,颠覆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竹”的蕴涵,成为了唐诗名句,具备了在特定时空的语境中符号解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画竹与作文     
北宋著名画家“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文同(11018—1079),字与可,被世人称为一代“竹圣”。大文豪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文与可画竹的两个奧妙。其一,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有足够的准备,然后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