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激励模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受限,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本文在评析传统激励模式的基础上,从激励的主体、客体、方式、内容等静态方面和激励的环境、运行、效应等动态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先贤提出了大量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其中儒家文化教育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现代化教育具有极为深刻与广泛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从儒家文化教育中的仁爱思想、孝悌思想、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加入WTO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人才竞争、教育经费筹集等方面带来的种种挑战 ,提出了中国民族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广泛且复杂、综合度高、影响深远的课题,其在全世界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也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化交流渠道也更加方便快捷,使得东西方文化与政治、经济、思想等众多方面的思想交流也日渐频繁。国外文化在我国的传播,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并且对我国政治教育模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为研究内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根本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要关注。我国教育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应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传统思想等方面来反思。  相似文献   

6.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瑰宝,在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仍旧葆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中永恒的话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与具体落实。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以传统文化的概述为出发点,论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重点探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朱蕾  张攀攀 《文教资料》2011,(33):121-12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及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其发展方向就是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民主、平等精神的现代公民,公民教育成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9.
太谷学派,在宇宙观、政治思想、性命之学、伦理思想、教育思想、修养观等方面继承、发展和改造了我国传统儒家学说,同时,现代新儒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在刘鹗、钟泰、刘大绅等太谷学派的后代传人中已初步萌芽。  相似文献   

10.
张伟军 《文教资料》2011,(32):203-205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漫长历史文化的结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本文对我国传统文化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教育变革注重寻根,注重对本民族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尊重。我国的古代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思想与宝贵经验,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这些优秀思想的指导,需要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教育研究》1979—2008年1972篇论文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哲学、德育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重心的演变,发现:不同时期教育研究对三大领域的关注存在显著差别;同一领域下的各类论题,发展态势不一,关注焦点差异巨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与我国社会转型方向一致。基于此,展望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借重庆直辖的契机,努力践行教育方针,不断改革创新,抓住“两个结合”,在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中,将高职教学要求、岗位实际需求、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相衔结,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教改实践与探索,以期揭示符合市场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技能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22日,日本颁布施行了新的《教育基本法》,这是对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的全面修订。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是规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一部教育宪法,此次修改使日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旧教育基本法倡导以自由、民主、平等、和平为核心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相比较,新教育基本法虽然保留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完善人格"等理念,但更明确地提出了"尊重公共精神"、"热爱培育传统和文化的我国和乡土"的新理念,这是以"公共"、"传统"、热爱国家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念的这种转变,将会影响今后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主动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取得积极成效的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文章从教育情境建构的视角,比较研究了德国"双元制"教育与中国情境教育的区别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1 marked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Bertrand Russell's first book about education, entitled O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 which appeared in 1926. This year is the centenary of Russell's earliest essays dealing with educational issues written in 1902. This is an appropriate occasion, therefore, to review Russell's thoughts o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central ideas, kindliness, knowledge and courage, which Russell thought necessary for a good world and for good teaching, and explores his numerous remark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se idea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ir application in an educational context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eaching. In good Russellian fashion, the discussion centres on which of Russell's ideas have helped teachers in their work.  相似文献   

17.
提高教学质量是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教育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从学员的入学、中间的教学过程一直到终期考试,针对保证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以期使远程开放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多模式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教育部积极推动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全新的角度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外语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教育思想构成了两条主脉。尽管儒道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对立之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方面又有互补之处。我国的教育文化应当积极汲取儒道教育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This is a study of how a group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Singapore deal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 informal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ir school settings. “Informal innovations” here refers to the voluntary adop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ideas acquired during a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namely, the Furthe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 (FPCE) programme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ingapore. Did these teachers attempt, when back in their schools, to experiment with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they had been exposed to during the one year of the FPCE programme? What factors worked for, and against, attempts at innovations in their primary schools? Were there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socio-psychological obstacles that they had to negotiate in order to adopt innovations in classroom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If innovative ideas had remained dormant, was this because the teachers were unconvinced about the practicality and relevance of these ideas for the classroom and the school? These questions serve as the focal points of a small study involving 66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f the 66 teachers, sixteen had resumed work at school for nine months after they completed their in-service attachment at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E). The remaining 50 were in the midst of their in-service training when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