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的系年,说法大致有五:元兴二年癸卯说、元兴三年甲辰说、义熙十年甲寅说、义熙二年丙午说、义熙十二三年说。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另提一说,即义熙十四年戊午说。其理由主要有三:一、从陶渊明于义熙元年乙巳辞官奔程氏妹丧,次年返园田算起,一纪后当是义熙十四年戊午;二、其所饮“名酒”当是官人所送,而王弘恰于义熙十四年任江州刺史;三、诗中许多内容与刘裕称“宋王”及废安帝立恭帝事相舍,而此事亦发生在义熙十四年。  相似文献   

2.
顾农 《天中学刊》2023,(6):71-80
东晋隆安四年(400)、五年陶渊明在桓玄手下任职,作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等诗,稍后他因母丧回家。在陶渊明居家丁忧期间,桓玄攻入首都,建立了“楚”政权。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在《停云》《时运》《荣木》等诗中向桓玄致意。桓玄很快被刘裕打垮,陶渊明守孝结束后,出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任内分别留下一首诗,从中可见他一直希望回家隐居,最后在做了80多天彭泽令后毅然归隐,时为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的组诗《饮酒》20首,其中有些原来并不在这组诗中,写作时间也拉得很长,早一点的是在他归隐之前,大部分作于归隐之后,有些晚至义熙十三年(417)。诗人的“园田居”住房于义熙四年戊申(408)六月中遭遇火灾,后迁居南村,其《移居二首》应作于义熙六、七年间,而以义熙七年(411)的可能性较大。陶诗约可分为行役、田园、饮酒、读书、赠答、游览、咏怀等7类,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内秀和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未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自晋义熙元年(405)归田园始至义熙三年(407)创作《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便经历了初事田园的喜悦、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到凄郁的悲歌的心路历程。这一一切都源于“先师遗训”的“士志于道”的教诲在他的心灵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文创作真切朴实,是其生命体验的结晶。用第一人称绾联其文本,以"自然坚守"为主题,再现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坚守,展示他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并引用"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学三重世界"的学术观点,提出陶渊明的人品与作品是这种新识的个案典型,具有启人睿智和常读常新的独特"元素",而他的人文精神能够薪尽火传,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6.
汤加兰 《考试周刊》2012,(16):19-19
文人好酒,纵横千年。从汉末孔融、曹植,到晋初"竹林七贤"的"酣饮成欢",东晋陶渊明的"济世之饮",再到唐代李白的"斗酒狂饮",宋代柳永的"浅斟低酌",可以说,历代文坛诗人都颇好饮酒赋诗,而在诗中又或多或少地斟下了自我的苦闷和酣畅,溢出了社会的灾难或繁华。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的一位特殊的女词人,也斗酒浑诗,"直欲压倒须眉",让我们看来颇有怅然之感。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中陶渊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乐的世界,这是其心灵得以休憩、安顿的"净土",是他的精神家园。意象则是我们把握陶渊明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陶渊明为其精神家园创造了众多意象,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匠心建构展示了其摆脱世俗困累、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和决心。论文旨在从"意象"入手探讨陶渊明精神家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黄晓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99-100,181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陶渊明可谓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追求的典范。这突出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以其诗作《饮酒·其五》为窗口,可探析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体悟他的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却与尘俗保持了心理距离,做到了"心远",坚守了内心的淡泊宁静,他向往自由和谐的自然之境,并融入自然,深得其中"真意",达到了精神的超越,追求生存的本真与澄明,真正实现了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对于今天人们实现审美化生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