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悲剧小说的巅峰之作,主人公苔丝悲惨多舛的命运以及她对命运的英勇抗争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绘,集中反映了哈代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哈代小说的命运观念。一是其命运观念的来源:他小时候受到来自母亲及祖母方面的重要影响,儿时的种种记忆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二是哈代所受的文学教育中,古希腊悲剧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作品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的悲剧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同样具有的浓郁悲剧色彩、人物命运的无可逃脱、浓重的宿命感等等,却都让读者感受到悲戚、痛楚与难以言传的无可奈何和命运极端的不合理;三是追寻哈代小说悲剧命运观念的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黑暗、贫富悬殊,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使无数贫苦农民破产,坠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哈代不由得去相信命运,那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使他成为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  相似文献   

3.
试析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也发生变化。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常见主题。  相似文献   

4.
悲剧在诞生处,就与命运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命运观是古希腊悲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文旨在比较三大悲剧家的命运观的基础上,旨在论述随着文明进化,悲剧中的命运观不断演化并逐渐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形态;也试图说明在后世文学中,以“神谕”形式为核心的古希腊悲剧艺术观并没有消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思想倾向和社会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王》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折射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一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托玛斯哈代继承并革新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命运观念,结合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命运观。本文试从哈代重要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出发,逐层深入分析哈代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命运观念,以期更好的理解哈代的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思想受到了古希腊戏剧家的命运悲剧观、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观及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卡斯特桥市长》被认为是哈代最重要的悲剧主题小说,它代表着哈代悲剧小说创作的高峰,标志着哈代悲剧理论已经真正走向成熟。这部小说是哈代命运悲剧观、社会悲剧观和性格悲剧观的综合运用,他既为小说主人公亨察尔设定了一系列带有巧合性和偶然性的命运,又塑造了主人公亨察尔带有典型矛盾性的性格。同时又在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了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秩序、两个阶级冲突之下的社会悲剧。此外,哈代作为一名"进化向善论"者,其自身乡土情结的升华也为《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书写创造了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古希腊的带有浓厚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在小说主人公苔丝身上得到了充分再现;哈代在作品中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观和命运观,并固定成型,成为性格与环境系列作品的主题思想,成为震撼无数读者心灵的主旋律。本文从时空再现,悲剧预示,悲剧主题等方面论述古希腊悲剧观、命运观对小说《苔丝》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哈代悲剧作品中无望的挣扎与悲壮的毁灭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9.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典范之作,而四幕话剧作品《雷雨》则是中国悲剧剧作的代表之作,两部悲剧作品都展示了所谓的"命运观"。通过两部剧作"命运观"异同的比较,可见命运观主题的承接与延展,揭示中西方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托马斯.哈代的《还乡》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比较研究,从原型研究的视角,并以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为线索探索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命运观,从而论证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所揭示的悲剧命运观——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还乡》中的命运观的原型。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希望的言说史是一部希望的"误读"与"遮蔽"史,为了探求希望论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古希腊,在希望"史"的去蔽中澄明出希望的本真含义。在神话时代,古希腊人将"希望"误读为指向命运的神秘主义"期望",以柏拉图为首的哲学家们继承了这种传统,将对本原的期望视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承认这种对"最初的推动者"的形而上学期望,一方面提出"实践智慧"来追求伦理生活中的幸福,这种关注实践的希望观在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得到一定发扬。虽然随着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战乱而稍纵即逝,却依然影响了后世哲学的走向和旨趣。  相似文献   

12.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的命运观反映了东西方古人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和思想行为,但是中希神话却反映了相同的思想主题。在命运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是选择理性还是选择非理性,是选择虔敬还是选择逃避,是选择德性和正义还是崇尚勇力和智巧,成为中希神话的三个不同理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于唐君毅先生谈船山的命义作一解说,此文置于《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的“原命”里,其中谈王船山对于命义的理解与诠释.命的解释之一,乃人力不可施为的限制义,此乃命运之义,船山亦论及此义.然唐先生的诠释中,较不从船山的消极命义(限制)上着手,而从积极命义(命日降)着手.吾人亦顺着唐先生的诠释而开为三节.第一节谈“命日降”之说,此责人日新其德以配命,而不认为天命一次给足,因为如此则人有所依恃而不求进步.第二节谈“无定命”之说,一方面船山反对有一天命实体作为主宰,若以为其主宰,则主宰者神,被主宰者不神,而船山是一种类于泛神论之说,此乃重气的诠释结果;又船山反对宿命论,事在人为,重人文化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亦无一定归向之命,但并非指船山不知命的限制.第三节谈知命、立命.人的物质生命结束时不是终结,因此时气只是隐,而不是成为不存在,故精神尚可作用于人世间,此乃虽知命限,但却有积极义的立命之说.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悲剧,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不可缺少的瑰宝,也是古典艺术留给世人的一笔丰厚的遗产。由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腊悲剧不朽而杰出的代表。古希腊悲剧之所以能给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及鲜明的审美快感,历来众说纷纭,而悲剧中每每透出的对命运的敏感则已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以《俄狄浦斯王》为样本,既可讨论命运观及其相关思想对于古希腊戏剧的美学贡献,又能揭示古典艺术精神之于现代人生观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回顾战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从哲学视角反思其现实意义,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观应当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哲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规范着成人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发展是发展观的发展体现。在对发展观进行历史检视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发展的关系,从发展观的角度即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方面对成人教育发展本质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哲学观,其中既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又有具体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重新解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8.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an extraordinarily beautiful work,as well as an moving art treasure.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Thomas Hardy's art of writing the tragic fate of literary imag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linguistic features;symbolism.So we can share and appreciate Thomas Hardy's aesthetic charm.  相似文献   

19.
从"政府主导下的合规格性单向度质量观"向"多主体介入表达的合需要性复合质量观"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演进路向。单向度的质量观与我国社会整体的精英主义制度化有密切关联。并且,标准单一的、精英主义的制度基础与市场结合产生的实践机制进一步诱导了质量的趋同和单一性。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席卷而来的市场力量以作用于基层教育组织上的"体制性的市场化逻辑"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同时,由"客体性"合规格质量观走向"客体—主体性"合需求性质量观的发展态势也很有可能预示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制度基础正在发生着潜在而深刻的"复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