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的《野草》只有三万来字,从篇幅来说,可算是他的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书,然而对《野草》他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私下,鲁迅跟比较亲近的冯雪峰、川岛和肖军等人曾多次表露过自己对《野草》的珍爱之情。由此可见,《野草》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野草》,不仅在鲁迅思想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从体式和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上来看,它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特殊地位。从二十年代章衣萍和高长虹发表有关《野草》的评论文章以来,时经半个多世纪,出现了大批研究《野草》的论著。近几年来,又陆续出  相似文献   

2.
《野草》研究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但对《野草》中有些篇章的题旨、意境和细节等的理解 ,出现了很多分歧和错误。本文试图通过对《野草》研究分歧大和误解多的原因的探讨 ,提示以后的研究者不再重蹈覆辙 ,开拓一条《野草》研究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闵抗生先生以《野草》为其鲁迅研究的开端,并成为《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继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其《野草》研究得到了重大的拓展;21世纪初,他对鲁迅“独战”等的研究,则体现出对鲁迅与《野草》研究的深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5.
散文诗集《野草》历来是鲁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由于其文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个时期的《野草》研究存在很大的分歧,从《野草》发表之后的二、三十年代,到建国后、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的开始,这种分歧与争论从未中断过。也因此形成了《野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野草》杂志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文艺月刊之一。从《野草》的创办过程与办刊宗旨看,五位编辑为这份刊物所作的定位是“杂文期刊”。目前研究界也一致将《野草》视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杂文期刊。然而,对桂林出版的五卷本《野草》杂志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可以发现,刊载于《野草》杂志上的散文小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杂文,而且其质量也不低于杂文。这一现象就提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野草》杂志的定位。《野草》不是纯粹的杂文刊物,而是散文小品与杂文并重的刊物。  相似文献   

8.
1982年,孙玉石出版新时期以来第一部《野草》研究专著《〈野草〉研究》,开创了新时期《野草》研究的新局面;十多年后,孙玉石借在日本神户大学授课之机作出新的思考,于2001年将讲义整理出版为《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这两部专著合成孙玉石《野草》研究的"双璧",集中体现了孙玉石"历史的、审美的、文化的"三维一体的研究思路及其深化、融通的发展轨迹,标志着他在学术研究中从朦胧逐步走向了自觉的方法论意识。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五年章依萍在《古庙杂谈(五)》中说:"鲁迅先生自己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此后,许多研究者也都认为,《野草》"把诗情和哲理织进构思的蓝图",其中包含着"深邃的哲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野草》、的"诗情"进行了许多研究,而对其"哲理"却很少展开论述.其实它是《野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野草》的思想内容的关键.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对《野草》加以探讨,或许更有益于鲁迅作品的研究吧.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野草》与《苦闷的象征》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野草》与社会、人生,生命的对话方式是象征。本文还用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野草》梦境的显现方式,鲁迅敏感的艺术本能建构了心灵与梦幻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了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文章还论及了《野草》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野草》中红色与青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对《野草》中的红色与青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其心理蕴涵。接着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颜色的心理蕴涵,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作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野草》中黑色与白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细读,对《野草》中的黑色与白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黑色与白色的心理蕴涵;其次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颜色类型,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评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评论者最好具有与作家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然而,对鲁迅这样的作家,评论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难乎其难的。因此,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总是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而对《野草》的研究更是如此。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野草》时,就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然而,《野草》研究六十年,我们还在对这些影响进行艰苦地探索与研究。最早提出《野草》有象征色彩的是刘大杰。他在!928年发表的《呐喊与访煌与野草》一文中认为,“鲁迅从《狂人日记》以后,以至《仿…  相似文献   

15.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鲁迅《野草》的"哲学"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本文即着眼于近三十来对于《野草》的哲学研究,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着重从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中实现对于《野草》哲学主题的多层面把握,包括:"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怒其不争"的"立人"哲学,深藏不露的"爱"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17.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8.
孙玉石先生是著名的鲁迅与中国新诗研究专家,80年代初的《〈野草〉研究》在《野草》乃至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总结性与开拓性的意义,90年代中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野草〉重释》则再度把《野草》研究引向深入,并在研究中注入了一种科学实证精神。80年代初他开始了中国新诗的研究历程,出版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等颇具影响的专著,奠定了在中国新诗研究的领先地位。注重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并力图沟通西方文学传统民族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现代化,构成了其诗歌研究的特有风格  相似文献   

19.
建国前对鲁迅的《野草》的比较研究尚处在比较感性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自觉,但其中所包含的与古今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因子,却孕育着之后《野草》研究的发展动向,颇有启发和借鉴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野草》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哲思引起了学术界阐释的强烈兴趣,然而由于其文本的朦胧、晦涩及阐释者方法的限制,目前对《野草》的阐释并不尽如人意,有的陷入玄学,有的简单比附。《野草》中有哲学,但那哲思是融在生活的广阔海洋中的盐,有味而无形;《野草》中有象征,但那象征也不单单指向社会批判,而是同时指向深刻的个人解剖。所以,只有从作者的生存体验入手,结合《野草》文本并兼及与之相关的互渗性文本,才能品得《野草》的真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