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该民族的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是一个民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它好象一个民族文化的小百科,纪录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惯等,也反映了该民族的向往与追求。怀着了解当地人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心情,我和几位同事应邀来到了以色列北部山区的卡尔梅勒市。外界人称其为“市”,可当地人却亲呢地称之为“德鲁兹村”,因为在该市的13,000人口中,德鲁兹人占97%。如果把以色列的国土形状比作一把利剑,其最南端的濒临红海口的城市埃拉特就是剑尖,…  相似文献   

2.
在以色列生活的中国人会发现,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家庭观念的民族,这在多元化的以色列化中,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犹太民族从流散走向聚集,来自四面八方并带来各不相同的生活习俗。在以西方犹太人主导的以色列社会,经常可看到欧美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德鲁兹人是阿拉伯人,但却有自己特点浓郁的文化习俗。在以色列做外交官4年,每年我都去德鲁兹人的村庄,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去参观那里的民俗艺术节,去出席德鲁兹人举办的画展开幕式……等等。与德鲁兹人的交往,给我印象和感受最深的,是他们那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德鲁兹人实际上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1000多年前在埃及形成独特教派,后辗转来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现居住于以色列境内的德鲁兹人约有10万,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不与外人通婚,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德鲁兹人勇敢剽悍,效忠国家,在以色列口碑甚佳。上世纪50年代,德鲁兹人被正式承认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和民族社团在以色列存在,其宗教委员会位于加利湖畔的德鲁兹先知杰瑟罗陵墓附近。近年,德鲁兹社会受到现代化冲击,原有的以农耕业为特色的个体农业逐渐衰落,许多人离开土地,从事服务业和民间手工艺业。德鲁兹男人头戴高腰白帽,身着黑袍,蓄留修剪得当的八字胡须;德鲁兹女人喜欢身着单色长袍,头系白围巾。现代德鲁兹人多身着牛仔服、短袖衫。在众多德鲁兹村镇中,拜疆有800多户家庭,9000多人口。德鲁兹人崇尚大家庭,村里人口最多的家里有20多个孩子。到德鲁兹人家做客,来宾要入乡随俗地...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的北部城市海法是其第三大城市。以色列民谚有“在耶路撒冷祈祷,在特拉维夫游玩,在海法居住”的说法。海法市是一个民族和信仰多元化的山城,全城背依卡梅尔山,面向地中海,是以色列最重要而繁忙的港口。在希伯莱语中“卡梅尔”意为“上帝的葡萄园”;在《圣经》中有“你的头颅俊美像卡梅尔山”的诗句。据载,约3000年前,先知以赛亚和以利亚曾在卡梅尔山居住。1891年,巴哈伊教的创始人巴哈欧拉来到荒凉空旷的卡梅尔山,宣布此山将出现上帝之方舟,并指着一丛柏树告诉他的儿子阿博都·巴哈,先驱者巴孛的陵墓应建在这里。巴哈伊教是独立的一神…  相似文献   

5.
去年夏季,在巴以冲突日趋升级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国土博物馆雕塑公园里,一个名为“中国康氏绢人彩灯展“的活动隆重开幕,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利数千当地观众出席了开幕式这是继1999年“中国彩灯展”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和特拉维夫国土博物馆成功举办后,中国在以色列举办的又一次大型民间化活动。  相似文献   

6.
2002年元月6日,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携夫人在潘占林大使陪同下,参观了正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百件文物珍宝展》。这是卡察夫总统于百忙之中赶在该展闭幕前的专程参观。以色列汉学家、展览策划人比特曼夫人向卡察夫总统介绍了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卡察夫总统仔细观看兵马俑后问,中国皇帝死后大规模陪葬的习俗与中国的古代哲学有何联系?比特曼夫人略加思索后说,这只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哲学没有什么联系;“来世”、“轮回”等观念要到几个世纪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才有。随着文明的发展,皇帝的陪葬由原来的真人发展到仿制的人和祭品。在介绍西汉画像砖时,卡察夫总统对1000多年前居住在四川的中国古人当时就能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这种不污染环境的工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问道,当时我们处于什么年代?随行人告诉,大概是古代罗马统治以色列的时代。参观结束时,卡察夫总统对潘大使说,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的民族。可惜,多年的战乱和流散,以色列保存下来的实物化的文物不是很多。犹太民族对中国文化素有景仰之情,甚至在《圣经》中都提到过中国。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将这么珍贵的文物借给以色列展览,使以色列民众有机会接触古老的中国文明。200...  相似文献   

7.
放眼世界的民族,几乎都有人类起源的美丽动听神话故事。在古埃及是奴姆神在陶器场内造出了男子和女人;在希腊是普罗米修斯神用泥土造出了人;在基督教是上帝用泥土造了男人亚当,亚当又抽一根肋骨变为女人夏娃。我们中国古代流传的神话故事,则是女娲氏用泥土造男人和女人,吹了一口气使他们又有了生命,与“神”或“上帝”造人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东方女性一向以贤良淑惠著称,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满足于做贤妻良母,几千年沿袭下来,中国的女性似乎就显得有些温柔贤惠有余,英明果敢不足了。因此,社会就被男人们所独霸。偶尔从男人统治的夹缝里脱颖出一个女人来,即被冠以“巾帼英雄”。“女强人”之类的词儿来,把一个活脱的女人弄得不知所措。于是,多年来我一直想采访一位既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又不是那种让人敬而生畏的“女强人”。我相信女人就是女人,她们之所以强并不是因为具有男性荷尔蒙的缘故。然而,当我第一次见到石桥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诸葛虹云女士时,我还是…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散记     
彭龄 《世界文化》2007,(2):32-34
1998年5月,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期间,面对长城感慨地说:“以色列也需要这样巨大的墙来保障它的人民的安全。”当时,站在他身旁的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回答说:“能给以色列人真正安全保障的是和平,而不是混凝土墙。”  相似文献   

10.
卡梅里剧团是以色列五大主要专业剧团之一,目前是以色列最活跃和最成功的剧团。该团于1944年由以色列著名戏剧家约瑟夫·米罗等人创建,1970年成为特拉维夫市剧团,现有180多名演职员,其中演员有80名。剧团团长诺埃姆·塞默尔,董事会名誉董事长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夫人利尔·拉宾。这是第一个上演描写以色列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剧团。在其50年的历史中,卡梅里已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著名剧团,曾代表以色列参加过世界一些主要戏剧节,应邀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演出,均受到好评。卡梅里剧团以演出以色…  相似文献   

11.
后院     
艾米与老拓分别住在南北两个院子,依娟和惠芳原来极少来往.自从老拓捡到艾米的金表,亲手交给艾米以后.依娟见惠芳就主动打招呼,问长问短,两入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惠芳见依娟常说:“真羡慕你这把身材,多苗条。瞧瞧,化了妆更漂亮,像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别提了。”依娟说:“男人不喜欢女人身上没有肉。唉!再吃多好也吃不胖。哪像你,富态.丰满,有一种稳重的美,多好呀!难怪你家老拓不出去玩.整天守着你。”两人常一起上街买衣服,到菜市场买菜.一同去按摩.互相送点吃的和小礼品。可是.在艾米与老拓同时列为市长入选以后,两人来往突然少了.互相琢磨起对方来。  相似文献   

12.
花瓶的故事     
女人漂亮.总要引入注目和议论。譬如高市长家那个小保姆白清清。白净的脸蛋.苗条的身材.水灵灵的美.出进有人盯着看,像欣赏稀有动物那样。小区里早就有各种议论。说白清清如何如何也倒罢了。可有人说,因为白清清漂亮,高市长才要她来当小保姆;有人说,因为是市长家,漂亮的白清清才来当小保姆;继而有人说,瞌睡遇枕头,碰着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相似文献   

13.
著名画家毕加索(1881-1973)一生都在追求女人,没有女人就无法生活,同时他也害苦了这些与他相爱过的人。他说:“每次当我要换女人时,就要让前一个女人死了心,这样就可以摆脱她们,就不会再给我找麻烦。”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7个女人(包括妻子、情人)中有两人精神分裂,有两人自杀。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音乐和舞蹈领域都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以色列出现了一批世界著名的舞蹈家,其中对以色列现代舞蹈影响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是萨拉·莱维—塔奈。萨拉·莱维—塔奈于1911年出生在以色列雅法市。父母是南也门犹太移民。母亲是位职业送葬者,父亲是铁匠。在萨拉七岁时,母亲去世了。由于父亲收入低微,小萨拉不久便离开了家,自谋出路了。后来她被送进了孤儿院。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和其天性所致,萨拉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在孤儿院里,她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才。她常常教小朋友唱歌跳舞,成了儿童们的中心人物。她…  相似文献   

15.
穿过长长的、被煤气罐、煤气灶、碗柜和各式各样的纸箱子挤得只剩下一条曲曲弯弯小路的楼道,我们敲开了沙呷阿依的房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毫无修饰的面孔,长发随便地在脑后终起,一件紧身T恤衫和一条短短的裤裙,象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但是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和挺拔苗条的身材告诉我们:没错,她就是著名的彝族青年舞蹈家沙呷阿依。1995年4月,沙呷阿依举办个人舞蹈专场晚会,一炮打响,引起轰动。在晚会上,沙呷阿依表演了以彝族民族舞蹈为主的各少数民族舞蹈,其中包括她自己编创的《阿咪子》、《三色畅想曲》、《披毡情…  相似文献   

16.
吴庆第 《寻根》2007,(6):44-50
韩国是一个极具民族个性的国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世人所公认。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景仰“忠烈”、大力营造弘扬“忠烈文化”的氛围,无疑是韩国形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作家奥茨笔下的奇特人物张熙觉编译《菲纳》是生于1939年的以色列小说家阿莫斯·奥茨新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93年10月在美国出版。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作出选择方面有困难的人。奥茨介绍说,“如果你问他是想要咖啡还是要茶,他考虑一会儿,然后回答,‘...  相似文献   

18.
蓝菲 《世界文化》2012,(3):18-20
苏珊·桑塔格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女人,她反对任何人对她定性、归类。然而终其一生,她却不知道被贴上了多少标签:"桀骜的叛逆者"、"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每个人都试图概括她,却也永远无法概括她。1968年,她亲身赴越南实地考察两周,发表了世人瞩目的《河内之行》。她重视"形式"、"身体"、"表面",她要将"疾病的隐喻"祛除,将疾病从"意义"、"隐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还疾病以本来面目。她质疑摄影的真实、可靠性,因为她深知没有人知道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会如何演变,并且还指出摄影有将现实碎片化、将灾难与惨剧美学化的危险。在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上,面对以色列人,她却针针见血地指出除非以色列人退出占据的巴勒斯坦土地,否则不会有和平。莎士比亚说过:"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然而恰有这样一个女人,一生热衷于与强者为敌。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初我读的是俄版。现在翻看当时写下的内容梗概:大名鼎鼎的小说家R收到一位不知名的女人的来信。信的开头是“写给把我当作陌生人的你”。受好奇心驱使,他开始阅读这封长达30页的信:我那可怜的孩子死了,这应该告诉你,因为他也是你的儿子!时下,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了,可你并不知道我是谁,我却永远对你钟情。  相似文献   

20.
萨达特之女访谈录苏丽雅编译卡米利亚·萨达特没有料到,在本·古里安机场着陆时自己会流出眼泪。“但是当我走下飞机,看见‘欢迎到以色列’的牌子时,我忍不住哭了。”“我还记得当年我父亲是怎么来到这个地方,开始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进程的。而现在,我来到同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