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3.
徐星瑛(1919—),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  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和会士中唯独徐星瑛,除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和上海市邮协学术委员两个学术性很强的头衔外,再也没有任何“一官半职”;徐星瑛虽曾只以《华东区邮票》在全国邮展中拿过镀金奖,但在世界邮展摘取高奖的集邮家都忘不了他的支持;徐星瑛虽然没有出版过个人的邮学论著,但是多种经典性集邮文献都少不了他参与审稿。他写的《试析上海的“星期戳”》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他是一位研究型的集邮家,无论对中国票、外国票、…  相似文献   

4.
罗华生是一位资深老集邮家,曾担任四川省邮协常务理事,重庆市邮协副会长等。 1950年初,他在湖北省军区工作。一天,他与一位参谋在办公室谈集邮,提到没有集得军用邮票。恰巧司令员王树声路过听见,问他:“你集邮呀,很好,军用邮票我还有。”随即对警卫员说:“把我的那些军用邮票拿来送给他。”一下子,他就有了22枚黄军邮。  相似文献   

5.
集邮杂感     
“炒邮”与“集邮”只一字之差,但有本质的区别。“炒”是为了牟利,“集”是为了求知。“炒邮”不属集邮范畴,炒邮者不是集邮者。炒邮者并不收藏邮票,他只是通过邮票的买进卖出,获取经济利益,从不考虑集邮是一种高尚有益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6.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7.
1982.7《北京集邮》创刊,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创刊号为单色封面,32页。刊名为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廖沫沙题字。内容除报道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外,首开“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刊址为北京南河沿菖蒲河1号。内部发行7000册,每册收工本费0.25元。  相似文献   

8.
年过九旬仍然爱好集邮的姚秋农老先生,是湖北著名的“五老”之一。他集邮经历长达70余年。抗战期间,他把收集研究国邮作为重点,写下大量学术文章。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各种集邮活动,为培养湖北武汉集邮骨干做出了奉献。姚秋农,湖北武汉人,1916年生。毕业于汉口中学, 青年时代开始集邮,早年加入新光、甲戌邮票会。1927 年起从事摄影工作50余年,1979年退休。1930年他在江西庐山(牯岭)时,遇到广东集邮家林壁声,林赠送给他一些中外邮票,教他集邮知识,使他走上了终身集邮之路。姚秋农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苏州蔡汇河头的五州邮票社出售邮票的广告,便开始向该社函购一些邮票,渐渐地,邮品与邮识都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9.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集邮史》在介绍东北、华东及其他沦陷区的集邮活动时,说“1944年,日本人四川高岭等在大连发起成立日华邮票研究会,出版发行会刊《邮趣》,双月刊,只印3期即停刊。”(文中“四川高岭”应为“西川高岭”《邮趣》应为《邮海》)此外,《中国  相似文献   

12.
黄明心 《上海集邮》2002,(12):16-16
由一个国家集邮对外国邮票的佳邮评选早已有之。如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一家邮刊曾评选我国《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的“望江亭”(纪50-3)、(UL童》的“放船”(特18—4)和《林业建设》的“森林资源”(特27-J)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邮票”;日本《邮趣》杂志也曾有分别评选我国和美国上一年度佳邮的活动。但在规模上这种外票“选美“活动都很小,  相似文献   

13.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这是我开始写的《邮史忆踪》第一篇。顾名思义,我是想回忆、记述一些邮史方面的陈迹。1969年至今30多年来,我国邮政、邮票史上的一些史实,是我亲身经历、也许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我说的“邮史”是广义的,包括30多年来邮政史、邮票史与集邮史上的一些旧事回忆。这与我主编的《中国邮票史》、《中国集邮史》显然不同,那是官方修史,是集体编纂,是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邮》2000,(8):20-21
从本期起,我们计划用半年左右时间连载居洽群同志关于解放区邮票的回忆章。这些章原是北京《集邮研究》杂志向居老的约稿.原拟的总题目是“从苏中到鲁西”。在《集邮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的是其“引言”部分;同年第5期刊出正之一《第一次见到苏中区邮票》和之二《邮票的散与聚》。后该刊(第一次)停办,原稿又迷失了一部分。在居老自己保留的后面几节中,只有“关于红便邮的一些史实”一节曾在原英版《中国集邮》1987年第2期要刊出,现在连载的是原稿的第七至第十二节。二十年来,本刊一直得到居老的关怀和支持。居老现今已是“望九”高龄,在刊出他的回忆录的同时,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也盼望他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凭着他那丰富的经验与邮识,继续为广大集邮撰写回忆录和新章。  相似文献   

16.
集邮伴幽默而生集邮伴幽默而生,马尔雷迪是领军人物。世界邮票起始于1840年的黑便士,与其同时诞生的,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邮资信封与邮简。就首创性而言,与“邮票之父”罗兰·希尔齐名的,应当还有“邮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美国集邮家克里夫顿·阿姆斯特朗·豪斯(1873—1936,图1)主要收集加拿大、朝鲜、日本等国邮票。他在邮刊发表文章,还出版集邮专著。1911年在波士顿出版的《加拿大:邮票与邮政用品》,是他享有盛名的经典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加拿大邮票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他是当时美国集邮界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1910年8月起,他成为美国集邮协会(APS)会刊《美国集邮家》主编,并经常发表自撰的研究性邮文。  相似文献   

19.
我很喜欢读旅美邮人戴定国先生的集邮文章,他总以第一时间把大洋彼岸的邮政、邮票发行以及集邮动态等信息,呈奉给国内集邮者,令人拓阔视野,有所启迪。 戴先生的美国航讯36《从佳邮评选看审美取向》(总3440-3441  相似文献   

20.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