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小学教师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满族,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巴金称老舍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著名戏剧家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他的话剧《茶馆》轰动欧洲,相传“文革”期间瑞典人不知老舍已经投水身亡甚至准备给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的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25日清晨,人们发现他死在了太平湖,年仅67岁。老舍先生为什么会选择太平湖自尽呢﹖太平湖,一个当年北京不出名的野湖,只是渔民…  相似文献   

2.
每每想到齐良迟先生,就不能不想到我的父亲、老舍茶馆的创始人尹盛喜。父亲自幼喜爱琴棋书画,但我想,他当年大概也不曾料到能与白石老人的后代——齐良迟先生结下一段不解之缘。齐良迟先生和我父亲年纪相差近二十岁,冥冥中或许是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让两位老人相遇相知并成为忘年交。1988年父亲创办老舍茶馆。开茶馆当然想赚钱,不过他更大的心愿是为了扶持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语文园地》今年第四期刊登了一篇访问记,作者高进贤就老舍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走访了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同志。胡絜青说,老舍的‘创作历史应由《老张的哲学》算起。’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期间创作的。老舍是一九二四年去英国。在那里任教五年,收入微  相似文献   

4.
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一生爱花,最喜欢的就是菊花。她喜欢画花,画得最多的自然还是菊花。胡老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赏花了。她欣赏菊花花姿清丽高雅, 不畏寒霜昂首怒放,更看重菊花总是以大家风度笑对人生的风骨。胡絜青与老舍先生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洁身自律、自强不息的身影,不正是菊花风骨的写照吗?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京结婚  相似文献   

5.
作者说明;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老舍先生一生中有8年是在山东度过的。这8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天近在济南举办的“老告文学创造生涯展暨‘老舍与济南’研讨会”,进一步激发了山东人民对老合作品的兴趣。今林撰写此文,一则表达对老舍先生的思念之情;二则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业务研究和进修提供参考。俗白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的语言风格,是老舍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1.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文化习俗的出色描写 ,是老舍作品独具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展现旧时代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刻画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在老舍笔下 ,老北京的胡同、茶馆、节令习俗都被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 ,浸透了他爱家乡、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相似文献   

7.
我和老舍     
我崇拜老舍,喜欢老舍的作品。他的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笔有一种自然的美。最近几天,我到学校图书室借了许多他的书和资料,边看边做读书笔记,累得眼花缭乱。读到动情处,竟然手舞足蹈,还忍不住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老舍说:“很高兴你喜欢我的书,我想邀请你到我家做客,我们好好谈谈行吗?”我既兴奋又紧张,后来想  相似文献   

8.
老舍与北京     
张书迎 《招生考试通讯》2006,(10):I0003-I0003
文章先介绍老舍的作品,再介绍老舍其人。介绍老舍作品,突出其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不论是人情风俗,还是景物地貌,处处表现其中鲜明的“北京的符号”;介绍老舍其人,着重于其人生阅历和对北京的热爱之情,而这正是他能写出具有鲜明“北京符号”的作品的主要原因。二者相辅相成,很好地扣住了文题,深化了主题。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与他熟读老舍先生的大量作品是分不开的,文章对老舍作品语段的引用,无论是用自己语言转述,还是直接引述,都恰到好处,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其思想内容。阅读和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其间除了非正常年代的政治因素干扰之外,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  相似文献   

10.
在抗战时期,老舍先生一度住在重庆北碚,梁实秋也住在那里。有一次,北碚各机关文化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表示要说一段对口相声,选中了梁实秋做搭档。老舍对相声颇有研究,排练时,他对梁实秋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力气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会爆出一片喝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作‘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梁实秋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老舍却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  相似文献   

11.
老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养花》、《猫》、《趵突泉》、《林海》、《劳动最有滋味》、《草原》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受到师生欢迎。然而,一些师生对老“舍”的由来不了解,相应地误读“老舍(shě)为老舍(shè)”,所以有必要来一番辨识。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取,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取这个名字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的意思。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实际上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它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深意,由此可见老舍年轻时的志向。“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是满族人,原名舒庆春,老舍是他的笔名,是他在英国写第一部长篇小说用的笔名,当时是1930年。舍予是他十几岁时为自己取的别名,在字面上,正好把自己的姓——“舒”字拆开,“舍予”即“舍我”的意思,有舍己为人的含义。他自小就立志以“舍予”为人生指南,甘愿无私奉献给多灾多难的世界,愿世界变得美好。老舍的“舍予”@文文  相似文献   

13.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下层旗人家庭,后来又曾在英国居留多年,北京下层民众的情感与英国平和的人道情怀,是老舍情感资源、精神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他的代表作《茶馆》中,我们可以比较鲜明地看到他的这个特色。《茶馆》1958年发表后,北京人艺曾在1958年、1963年两度上演,但都因不合当时的政治时宜而未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是首都人民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二马》《月牙儿》《四世同堂》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称“老舍”先生为“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09,(2):53-53
一次,一些青年向老舍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于是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老舍随口吟道:“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这首绝句,将八位人们熟悉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巧妙地“瞎凑”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在41岁的时候生下了他,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巷战中。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柔弱的双肩是怎样支撑的呢?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这  相似文献   

19.
在林彪、“四人帮”抡起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大捧的淫威下,横遭摧残、迫害致死的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中,老舍是最早被夺去生命的一个。他是带着“四人帮”加给他的遍布全身的斑斑伤痕和他亲自手书与装订的毛主席诗词,悲愤地离开人间的。在遭受四人帮百般污辱、生命垂危之际,老舍对夫人胡絜青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说违心的话,我相信,毛  相似文献   

20.
老舍教子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