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玛共和国诞生了德国历史上的首个国家住房政策体系,并由宪法确立了它的社会福利属性。尽管它对德国住房市场的影响力经历中断,但其核心理念却延续至今。本文以政策发展的时间线索入手梳理魏玛共和国政策在1918至1931年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从应对一战导致的特种住房短缺的克服机制向保障大众居住权的社会福利政策转变背后的理论来源、社会现实与政治诉求,并从魏玛共和国特殊国情及住房政策本身制度缺陷出发,分析其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浅析魏玛共和国时期民主保障制度的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进行了一次民主化的尝试——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国。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揭开了民主化尝试的序幕。根据国民议会通过的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宣告诞生。但由于德国对新生的议会制共和国缺乏民主保障制度,魏玛共和国仅存在了十四年便宣告失败,德国现代第一次民主化尝试也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3.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一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昂耐尔·理查尔的力作,讲述了德国1918年到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的日常生活,意图向读者展现魏玛共和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本文拟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探讨,提出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斯特莱斯曼在1923年到1929年期间担任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他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协约国与苏(俄)联的矛盾,积极推动德国摆脱战败国的屈辱地位,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使德国在1929年重新崛起。斯特莱斯曼的外交策略为德国魏玛共和国恢复大国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魏玛政府积极建立针对失业者的保障机制。以1927年《劳动介绍与失业保险法》为界标,魏玛德国经历了以"救济"为核心和以"保险"为核心的两个失业保障机制阶段。在大萧条的背景之下,整个失业保障机制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6.
论布吕宁和他的“总统内阁”陈晓春关键词魏玛德国,布吕宁,总统内阁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议会民主制的首次尝试,只经历了短短的14个年头便寿终正寝了。这一民主制度过早夭折的原因何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的史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7.
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德国早期民主制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力图规范化、制度化运作的现代民主国家。但是权力过大的总统制给专制带来可能;绝对比例代表制又造成分裂的政党体制;共和国社会基础的薄弱带来的是对共和民主制的普遍不信任;而战败以及由此而来的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国家经济和财政困难又使德国人民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深渊。自由民主的宪制在德意志这样一个既缺乏统一的政治意志、又缺乏有效的政治教育的新兴国家里,显然无法带来有效稳定的社会秩序。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宣判了“完善”民主制度在德国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经济问题是导致魏玛共和国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可分为战后经济混乱时期、经济相对稳定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三个阶段.最后由于未能解决经济问题而导致魏玛共和国垮台.  相似文献   

9.
魏玛共和国初期,国名问题曾是国民议会的讨论焦点之一。有关是否使用"Reich"一词的政治辩论,表现出一千年内德国人对不同帝国观念的接受、组合与实践的历史。它不仅仅反映了魏玛初期政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更是德意志政治文化中带有明显延续性的体现。在这一意义上,关于帝国观念的梳理,理应成为诠释魏玛兴亡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把摆脱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努力的目标,但前期和后期的外交战略不同.施特雷泽曼之前的各届政府视修改和约为德国复兴的前提,采取了"拒约"或消极"履约"的政策;施特雷泽曼政府则认为,只有复兴德国,增强德国实力,才能修改和约,因而,采取了以"履约"为幌子而实为"修约"的迂回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终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学术界一般认为:1929-1933年的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德国广大阶层对无所作为的魏玛政党政治失去了信心;希特勒及其政党成功地利用了广大阶层对凡尔赛和约和现状的不满,以蛊惑人心的宣传争得了广大中下层群众的支持,从而使法西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运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希特勒及其政党的支持。我们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德国国防军的中立和支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 德国的国防军是在魏玛共和国初期以帝国时代的军官团为核心,在志愿部队和部分旧军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新型军队。 1918年10月,随着协约国军队的进攻更加猛烈和士兵厌战情绪的增长,德意志第二帝国军队瓦解的迹象日益显露,军官团内部就不时考虑建立志愿部队的问题。11月16  相似文献   

12.
刘鹏飞 《历史学习》2001,(10):23-24
施特莱斯曼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于1923年8月出任共和国总理,并在后来历届内阁中连任外交部长。在此期间,他长袖善舞,巧妙地周旋于英美法苏各大国之间,“夹缝中求生存”,利用他国矛盾,左右逢源,大搞平衡外交,从而签订了《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等一系列有利于德国的条约。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在魏玛共和国初期赔偿危机中扮演了消极角色.美国拒绝对欧洲安全作出保证,强化了法国对安全的忧虑以及对德国推行挤压政策的决心;美国对欧洲推行非官方的经济外交,加深了法国和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困难;美国坚持向欧洲国家索债,给战后初期经济困难的欧洲增添了新的负担,反过来增加了欧洲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向德国榨取苛重赔偿的压力;美国对德国赔偿干预乏力,不能阻止欧洲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在赔偿问题上的冒险行动.  相似文献   

14.
魏玛共和国时期,右翼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新“保守革命”。他们在非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疯狂反对共和国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鼓吹建立一个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和道德上统一的新帝国。新保守革命构成了纳粹主义的思想来源,右翼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实际上扮演了魏玛共和国掘墓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一) 凯末尔的对外政策,历来不大为人们所注意。其实,这个课题同凯末尔、凯末尔主义、凯末尔革命和凯末尔的内政改革等问题,都有直接联系。研究土耳其现代史,不可不注意凯末尔的对外政策。凯末尔在他担任土耳其共和国总统期间,即在1923年10月至1938年11月的十五年期间,奉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呢?他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曾提出了“国内和平、世界和平”的基本国策。并多次说明他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在我们对外政策中,  相似文献   

16.
魏玛德国争取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肖汉森关键词魏玛德国,大国地位,回到西方集团1923年是魏玛德国历史发生转折的一年。此后,魏玛德国从一战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且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和斗争,重新恢复了昔日大国地位,以欧洲资本主义头等经济大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17.
李忠东 《教书育人》2006,(11):13-13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者,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显明。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大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曾是一个生产"精英"的大工厂,但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天之骄子"们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生活、就业大危机。挥之不去的"学术超员"从根本上重击了知识精英阶层的梦想,也使洪堡开创的"教育"理论遭遇质疑,德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危机,并最终导致了德国知识分子选择一条激进化的非理性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斯特雷泽曼是魏玛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从当时的现实出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法德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缓和了二者的关系,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是一种典型的务实外交。  相似文献   

20.
1928年上台的米勒政府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届民主议会制内阁,由于议会内部各党派之间的利益分歧和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它在执政一年多后便在财政危机和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声中垮台了.此后,随着总统权力的加强和德国政治的不断右转,最终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