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通过对道教音乐、古琴、人物的具体阐述,逐层剖析,展现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的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通过对道教音乐、古琴、人物的具体阐述,逐层剖析,展现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的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音乐美的起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可从中国原始图腾歌舞的“神人以和”的分析开始,探讨中国音乐史上的音乐美起源的问题。春秋战国“乐”破“礼”而出,标志着音乐形式美的独立,到了魏晋,王弼提出“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标志着音乐美真正的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6.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它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迈之风尚,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民间歌曲极其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本文主要对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信阳民歌乃至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正> 对于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历来的评注家多承司马迁的“以虚无为本”之说,视其为倡导无声音乐。因此,老子竟成了一位音乐乃至于艺术的取消论者。实际上,老子从未认为有无声音乐的存在,他的“大音希声”恰恰是对众多音乐现象的本质抽绎和规律概括;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道法自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它由“大音希声”、“音声相和”、“见素抱朴”等判断性的概念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9.
嵇康乐论以道家思想为指归,从自然之道的美学观出发,强调音乐的自然和谐和音乐本质的唯美意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古时期首家哲学美学思想,其所追求的“大音希声”和以生命琴弦奏出的《广陵散》从一个侧面对魏晋风度作了最好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一种传统民歌,流传于祖国的大西北(主要是青海、甘肃、宁夏),分散在回、撒拉、东乡、土、藏、汉等民族之中。它的地域之广、民族之多是我国民间音乐形式中所罕见的。清代甘肃临洮县诗人吴镇(生于1721年,卒于1797年)的诗作《我忆临洮好》十首的第九首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之句,可见,花儿在约二百多年前就已经是一种流传广泛、独具特色的民间歌曲了。 花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广阔,使得花儿音乐在集我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又呈现出色彩斑烂的绚丽色彩。  相似文献   

12.
从“大音希声”的研究历程来看,对于音乐美学课题的研究除了在美学领域里,还渗透到音乐美学之外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审美理想的终极目标;“天人以和”是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意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形而上典型表征就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而“和”的世俗化与现实化表现就是与“礼”并行.  相似文献   

15.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提出的聆听"天籍"、"地籍"、"人籍"的天道音乐,它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精神构成和文化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闫超 《天中学刊》2002,17(6):117-118
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一定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的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人们用音乐宣扬道德教化,用音乐吻合事物本源这一社会功利性的认识。如《夏书》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九歌所颂的“六府”已被明确视为“百物”之本源。到了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两大音乐美学思想,到三国两晋时形成了以嵇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应从孔子谈起,孔子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陈钢的“红色经典”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产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作品根据革命歌曲、少数民族音乐、地方民歌以及“样板戏”音乐主题改编,不仅具有特定的年代的特定内容,而且是现今国内音乐院校的小提琴教育中的重要教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种类型,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它既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也体现了各民族艺术的精华。文章根据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及要求,结合实践,将优秀的传统民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有关中国民歌地方色彰的辨析心得的结集,重点在中国各族民歌音乐及地方不同特色方面。全文内容丰富。述及从古至今各个地方的民族音乐风情和特点;论及各地不同音乐之特质与形成原由,指出歌曲的唱腔应根据各地民歌特质来调整,才更能表现歌曲的内在含义;以三大体系的划分梳理中国诸族音乐的特色,俾能宏观简明把握其整体特征;涉及“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和特征,从活的音乐中理解地方特色;论及中国民歌音调的深层结构,提出唱腔概念及区分法,动态地认识民歌旋律的本质及生成原理。此外尚有四川音乐、云南音乐、陕西音乐、陕北音乐、山西音乐等举例论述。全文先理论,后实践,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的编排,展示了一个执着于中国民族歌曲音乐学习的学者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是创造出一鸣惊人的物质财富,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用中国音乐有民歌、歌舞、说唱、戏曲、民族器乐五类分法和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祭祀音乐的四类分法,前者属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后者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大学非音乐专业开设民族音乐课,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民族民间音乐不同风格的音韵之美,了解和体会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魂,弘扬中国民族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