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论语》是先秦言的典范作品,是孔子及其弟子口语的辑录,记录也子言语最为详赡。透视《论语》的语言面貌是有意义的。孔子的修辞观是在“辞达”原则之下的实践观。《论语》具有音节自然,参差有致的特点,三四音节句的大量使用,辅以法乎自然的长短句,使得言语的大众教化色彩很浓,平实浅近。《论语》巧用辞格,其对比无雕凿痕迹;其反复表达内涵丰富;其比喻清新自然,不落窠臼。《论语》言语简洁洗练,辞约旨丰。《论语》中疑问锯和语气词的巧妙运用,与儒家教化宗旨相适应,语如其人,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关于言语的论说并未自成体系,而是零珠碎玉般零星见于各篇章。以《论语》作为研究材料,提炼《论语》中孔子关于言语的论说,分析言语的社会功能和个人价值,以《诗》为教材,以“雅言”为正式场合用语,以“仁”为价值追求的言语内容,以及“警慎言、戒巧言”,“辞达而已矣”“时然后言”.“言行一致”的言语交际原则。  相似文献   

3.
任石会 《湖南教育》2008,(11):38-39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它辑录了孔子及其部分学生的言语行事。每段文句大多三言两语,各自独立,互不连贯。所记内容,大多是孔子门徒认为最有启发性,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因而文字虽简,但用意深远,其中有许多精辞动人的名言警句。例如:  相似文献   

4.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5.
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当中,孔子对言语表达有多处论述,大致来说孔子认为言语表达有四种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言语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零珠碎玉般地散见于《论语》和其他论说中。孔子言语论中的得体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强调言语的功用与价值;二、言语必合仁、礼规范;三、言语要知人、言中;四、言语要适合语境;五、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六、名正言顺则事成;七、既提倡尚文,又主张辞达。  相似文献   

7.
近读钱逊先生的《论语浅解》一书,发现《论语》这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不仅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而且从孔子的言语来看,《论语》还多用倒置句和反复句。据统计,孔子言语中的倒置句有十九例,反复句有十五例。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从体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论语》虽为语录,然而实际上包括语录和对话以及一些简短的记叙三种体式。前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论;后二主要记叙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答之辞,同时也用一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的举止行为。《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就是在这几种体  相似文献   

9.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不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但是,其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了孔子言语交际观,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交际语言的选择 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方言和雅言并存的局面。孔子是鲁国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国方言进行交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雅言作为教学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论语·述而》,以下只注明篇名)雅言,据清人刘  相似文献   

11.
《论语》的《公冶长》与《卫灵公》中,孔子与子贡有过两次对话,其中孔子的言论明显是相互冲突的。对这一冲突的分析与解释,有助于理解《论语》的根本要义——忠恕之道,并进一步引起对孔子思想中"为我"与"为人"矛盾的探讨。通过研究孔子的言语矛盾及背后的思想矛盾,不仅可以加深对于《论语》思想主旨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洞察中国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12.
《论语》修辞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散文著作。它主要刻画了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以及围绕孔子的几个主要弟子的音容笑貌,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通过《论语》,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栩栩如生。《论语》中的许多格言、警句,几千年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脸炙人口,更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此。然而,《论语》并不是一部小说或诗歌著作,其文学和语言方面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何在呢?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是对话,正如孔子本人所主张的“辞达而已矣”,因而《论…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为的书,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言语就必然涉及语境的问题,本文从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两方面来考察《论语》中的交际语境问题,对语境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容和儒家传统思想,也是对现代交际理论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论语》,对孔子的有关口才理论试作归纳论述。笔者认为孔子的理论主要为慎言、信、无失、雅言、文质彬彬、辞达,这些见解在今天的口才理论中仍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相似文献   

15.
《论语》虽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记录,颇具口语特色,但在行文中已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本文试对其进行简单整理说明,以期对教学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论语》是一部贯穿着儒家伦理思想的书,它所记录的言论,大多表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所谓  相似文献   

16.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张乐群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话题,它源于《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记篇名)朱熹在《四...  相似文献   

17.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言语片段,保留着较浓的口语会话色彩,对于研究孔子的话语风格是一份珍贵的材料。本从《论语》取材,来研究孔子以“仁”为本,以“礼”修身,以“乐”养性而形成的庄重谨慎、平实质朴、简约精当、含蓄与明快交织的话语风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19.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在《论语》中曾如是说,体现的是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应的归隐思想。事实上,孔子终其一生也未乘桴浮于海。孔子生前大概不会想到,2500年后的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终于在海外开出绚丽的花朵:在北京闭幕的第四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透出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弟子中贤者有70余人,在《论语》中他对其中的15名弟子进行了评价,涉及弟子的各种才能而不只拘泥于他们的学识和学习态度,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欣喜,也为学生的懒惰懈怠而恼怒,殷切期盼的爱生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评价弟子的言语或纡徐含蓄、或犀利呵斥,皆情信辞巧,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能较好地启迪和鞭策学生,修辞效果颇佳,对于今天的学生评价仍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