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相当多的老师一直都在按照教参的要求教。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按教参一路讲来,其效果是少、慢、差、费。唯恐少讲、漏讲知识点,亦步亦趋之后的现状是我们自己的教学少了个性、少了灵动。教师和教参成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参成了教师手中的法宝。恰恰是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及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一中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2.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流行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即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是配合教材或课本的,即有为教学提供参考之义。但语文教参,却成了许多教师手上的法宝,过于依赖。严重的,可以说脱开了教参就不会教。  相似文献   

4.
《教参》误区——《教参》不应成为教师教学的拐杖,而应成为教学的“指南针”《教参》是语文教师的主要参考书,它可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大纲》的内容,熟练掌握和驾驭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正因如此,《教参》也就成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拐杖。但我们知道,《教参》对一篇课文的分析主要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层次、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无疑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教师也惯于讲这些知识,一是讲起来方便自如,二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周虹 《湖南教育》2005,(8):30-30
误区之一:生搬硬套教参,缺乏 独立处理教材的创造性 教参(即教学用书)提供了每课 教学的建议、注意问题及具体的教 学步骤,是教师教学的帮手。但有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过于依 赖教参,甚至盲目抄袭教参作为教 案,简单地理解教参提出的教学建 议,照搬教参建议的步骤与内容,这 样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对教材 的挖掘。脱离教学实际,阻碍教学方 法的提高,甚至教学任务也很难完 成。例如:许多教师总是按教参设计 的步骤把warming up、Listening和 speaking放在一节课处理,结果往往  相似文献   

6.
“教参”,是指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编委会,1985:156)。它的合理使用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对教学起到显而易见的帮助作用:节省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帮助教师理解教材,补充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但现在的教参越来越多,而且使用教参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课程几乎人手一本教参,使得教师大跌眼镜。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听讲和做笔记投入不够,流于应付,因为他们有教参,做作业也是照抄答案,  相似文献   

7.
备课,教参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过分依赖教参,教师缺少自我阅读的真实体验,跳不出别人理解的圈子,教学就会丢失自我。课堂成了教参知识贩卖的场所,教师养成了思考的惰性,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尝试抛开教参及教辅用书的"裸备"。一.遵循阅读的认知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备课时,教师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裘永红 《江西教育》2003,(17):26-27
教参,顾名思义是教学参考书,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一直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因为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了教学的背景性资料,这…  相似文献   

9.
吴炎 《现代语文》2008,(3):91-91
一、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主观上缺乏积极性 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缺乏精心撰写教案的积极性,授课宣读教参,案例照搬教参,教师成了教参的“二道贩子”,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了,最终导致教与学的双向退化。  相似文献   

10.
教参,顾名思义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它学科教师也大致如此)的教学生涯,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教参”领我入门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  相似文献   

11.
教学参考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科书编写,用于帮助和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用书,它是教材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了教参,会使教师如虎添翼,教学锦上添花;用不好教参,也会产生误导,使教师威信受损。教师怎样使用好教学参考书呢?笔的体验是要在“读、悟、联”三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沙庆仁 《广东教育》2006,(12):31-32
初为人师,对于教参,我是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每一次备课,我总是依据教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半步。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仰视着教参,紧随着教参。这段时期,教参的确让我能够住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情况下,也能像模像样地实施教学,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至于偏离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和其他教师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3.
许豆豆 《学子》2014,(3):52-52
正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教师被致力地教,学生盲目的学。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我认为教学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教学。一、文言的特点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  相似文献   

14.
农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封闭,突出表现在: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不符合教参答案的就要判错,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很不适应新课标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教师导读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读”未能为“写”起到多大作用。多年来,我们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并且强调,某某处是考试重点。于是,阅读教学成了习题演练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习题外,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课文中领略美感。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参的奴隶,教师做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生跟着教师转,成了懒于思考的奴隶。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激情和创造性。教师要补充一些课外美文,就意味着完不成规…  相似文献   

16.
一、“备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过去的备课方式,已很难适应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是过分依赖教参,教案编写程式化,千篇一律,对教材缺乏个性思考,完全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教学目标的预设,过分注重认知性目标,没有从深层次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四是部分教师写教案,完全是走过场,应付检查。  相似文献   

17.
陈慕 《现代语文》2011,(3):10-11
在主体性问题上我们曾出现过失误,即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师主体性的失落。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主体,就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就成了大纲、教材、教参的活工具。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声音和话语,造成了教学场面的混乱,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乃至重点很大程度上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年来语文示范课、原生态课(常生态课)、公开课等性质的教学形式也风生水起。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旨在改变教师背诵或者阅读语文教参的录音机式的机械教学的状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有独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有独到的见解”,《语课程标准》崭新的理念,让广大一线教师逐渐明白了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参、教案,以及教师对本的理解不再是惟一正确合理的标准答案。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具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是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