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推出这一栏目?该怎么看待这一栏目的价值和意义?当下的舆论场对主流媒体又有哪些新的考验?今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推出全新栏目《求证》。截至2月底,已经刊出6篇报道:《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钱云会之死——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宫小村调查——残害儿童硫酸泼脸不是事实》、《用工真的很荒吗?》、《网上热议上海一些居民1月电费翻番——电费为什么有变化》、《汉中天然气——强行收购还是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编辑部: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立此存照》栏目,十分引人注目。一张照片,简短而又尖锐的几句编者附语,把那些丑恶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既使当事者受到指责,又使有类似行为者引以为戒。它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平日里,每当见到人民日报刊有《立此存照》,人们就围在一起争相观看,而后又议论纷纷。198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的《折腰者》,拍摄的是一位同志在北京市一个公共汽车站拣拾废票,准备回单位报销的丑态。  相似文献   

3.
一前段时间,《新闻战线》上刊登的总共38个中国新闻名专栏目录中,纯粹是新闻评论的栏目就有14个,并且这样的栏目多集中在中央级的新闻媒体中,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新华社的新华视点,《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文汇报》的文汇时评、《解放日报》的解放论坛等等,另外综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从1980年1月起,在第一版上开辟了一个新栏目——《今日谈》,专门发表小言论。这个栏目,由于地位显著,反映现实及时,篇幅短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有些读者每天拿到报纸后,首先就要读读这个栏目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今日谈》的影响下,有些地方报纸也相继开辟了类似的栏目。一年多来,《今日谈》已经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我都看了,有些还反复地读过。现在我想谈谈一些读后感。《今日谈》中的一些文章,给人突出的印象是:新鲜。李大钊同志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今》,其中有几句话:“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刊推出《人民日报记者部改稿实录》以来,受到了读者尤其是采编一线记者、编辑的欢迎和喜爱。从2001年起,我们把此栏目定名为《改稿实录》,意在不仅继续选择刊发人民日报有代表性的改稿记录,也热忱欢迎全国省、区、市党报的一线采编人员就有代表性的作品已发表,写出改稿详情寄给我们,我们将择优选登。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好。来稿请注明《改稿实录》专栏收不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200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各地传真》版头条《海南,洪水卷过说启示》一文有几处修改,值得一提。原文:10月中旬,北方冷空气…  相似文献   

6.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1989年新年伊始,经济日报在第一版右下方,连续推出三个栏目:《各地政府新决策》、《社会(?)象》和《读者来信来电》,并分别由各栏目的主持(?)“出面致词”,讲本栏目在新的一年里的新打算,(?)读者、作者提出给以支持的要求和希望。读后给人(?)新颖、亲切和激励的感觉。就在同一时刻——元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了《新年电话第一声——本报夜班编辑在新年电话采访记》通讯,这是几位值班编辑在新年第一声钟声刚刚响  相似文献   

8.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央视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联合开办的《新闻早报》电视新闻栏目,将于4月28日在央视正式推出。在西部  相似文献   

9.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多见,深受读者的欢迎。众多的日报或晚报、大报和小报都经常运用这一文体。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目,《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苏州报》三版也开辟了“社会故事”栏目,《人民日报》一版上开辟的“凡人新事”专栏,其中也有相当多稿件是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2003年第十期《新闻战线》上看到“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目录”。笔者大概统计了一下,总共38个获奖专栏中,纯粹是新闻评论的栏目就有14个,并且这样的栏目多集中在中央级的新闻媒体中,比如《人民日报》的“人们论坛”,新华社的“新华视  相似文献   

11.
从1980年元月2日,《今日谈》栏目在人民日报头版问世起到今天,《今日谈》已经陪我们走过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今日谈》以其“短、新、快、实”的特点一直历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个资格很老的新闻评论栏目,《今日谈》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日报亚运会专版上,开辟了《一句话评论》栏目。栏目占的版面虽小,但它的吸引力颇大。不少人看了《一句话评论》,称赞它:“有看头”! “有看头”的评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栏目的名称新鲜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在人们的心目中,“评论”不是博大精深的“大块头”,就是短小精悍的“豆腐干”。哪有“一句话”能称得上是“评论”呢?存在这种疑问,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对“评论”的共识,已写进《辞海》。1989年版《辞海》在“评论”的条目下,是这样解释的:报刊言论的总称。有社论、短评、述评、编后记、编者按和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文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元旦,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开辟了新专栏《特快专递》。编辑部对《特快专递》栏目的稿件要求比较高:一、必须是当天新闻;二、必须是比较重大的题材;三、必须是消息;四、必须是本报记者独立采写,有“独家新闻、独家报道”的内涵。一年来,这一独家报道型的专栏绵延不绝,并时有高潮,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天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者部作为这一栏目的主要供稿部门,对《特快专递》有以下三点认识。一、给版面以翠绿的亮色。人民日报要闻版,重大新闻多,有了《特快专递》这一栏目,版面上宛如多了一块春意盎然的“绿地”。《…  相似文献   

14.
《每周一书》是全国首家电视读书专栏节目,已播出50余期,推荐、评介了许多知名作家、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都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样一个毫无商业气息的读书栏目却率先在商潮滚滚的广东开创,实在很有意思。你能不能谈谈这个栏目的创立情况? 由广东电视台推出的《每周一书》栏目开播至今仅仅一年,就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广东电视台进行过一项收视调查,这个读书栏目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成绩最好时排在第四位,观众最多时达1080万人,平时拥有600-900万稳定的观众。想当初开设这个栏目时只听到一片担心声:现在人们都忙于赚钱,在电视上一本正经地谈书,有人看吗?但事实证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理论专版今年开设了一个《群众抒群言》的新栏目,刊登的都是群众撰写的短小理论文章,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理论宣传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许多报纸的理论版,被大而长的理论文章占据着,多年来总是一个面孔。这些“大块头”,领导干部没有时间看,群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报纸理论宣传的效果。《人民日报》理论版开设的《群众抒群言》栏目,是一个创新之举,为理论版增添了生气。一是为群众在理论版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新园地。报纸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理应广纳群言,反映人民心声。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理论版作出了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17.
一张报纸要办出特色,开辟具有特色的栏目必不可少。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经济日报》的“现场速写”,《工人日报》的“当代工人风采录”等,就非常有特色。我编《铁路建设报惯用多年,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办好副刊,推出符合企业报特点的有特色栏目,同样必不可少。我开的《工程队轶事》栏目,迄今已七个年头,已成为我报的“名牌”栏目。为什么开办这个栏目?起始的想法是使栏目内容能够触到企业最基层,依靠基层群分央办杜日。他们作十、N中人大多数,开办固定的令他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可以这样说.办好了,很大程度上副刊…  相似文献   

18.
肖擎 《新闻前哨》2013,(9):46-46,63
2012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评论栏目——"你好,明天",每天临近午夜更新。这个栏目紧扣热点,积极发声,精炼有度,既区别于《人民日报》的纸媒评论,也区别于网络微博上的"散户"评论。随后,一些传统媒体相继推出微博评论栏目,如新华社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南方都市报》的"南评晚钟",《新京报》的"新京报快评"等。还有一些媒体,虽未以特定栏目命名,但观点、态度大量存在于微博文字中,都各自赢得了关注。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的传统评论样式,  相似文献   

19.
时评的历史与规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似有“泛滥”之势。仅从栏目的名称看,《中国青年报》有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教育时评;就连它的思想理论版,也新设了“思想时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先后开设了“热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有“人民时评”;千龙网有“千龙时评”;《文汇报》创办了“文汇时评”;《长江日报》2001年末创办了“今日时评”,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协报》早有“今日时评”在前头,并已于2001年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一起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另外,新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还有“一周中国时评”。  相似文献   

20.
报纸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使我们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看到在似海的人流中比肩接踵,东奔西忙的三百六十行芸芸众生。一年多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推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栏目。它象一面透视社会的显微镜,把千姿百态的人们活生生地表达出来,吸引了不少读者。这个栏目叫做《众生相》。一、《众生相》不同于“人物专访”。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是“言论、专访”版,自创刊以来,发过不少好的人物专访。有政治家也有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