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女性话语是以男性意识为模式与规范,还是“以性意识为规范”?为了还“女性”话旆的本真面貌,中国女作家通过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建构,希望建构出真正的与男性话语平等存在的“女性话语”。但是在建构女性话语的过程中。女作家们的努力地展现了女性话语建构的迷惘。男权意识规范女性话语势力的强大,是赞成女性话语建构迷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以将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与他历史剧中的屈原形象放在一起研究,重点仍在史剧而不在历史.我们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争论的重要原因是争论双方的角度不同.作为史学家多重视历史史实而忽视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史剧家只侧重考虑艺术特点而有时候忽略了必要的史实. 郭沫若既是卓越的史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剧家,他最有资格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以《屈原》为对象,探讨一下郭沫若是如何站在史学家的立场研究屈原,又如何站在史剧家的立场创造屈原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些什么宝贵经验可供吸取,以利于社会主义史剧的发展,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以将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与他历史剧中的屈原形象放在一起研究,重点仍在史剧而不在历史。我们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争论的重要原因是争论双方的角度不同。作为史学家多重视历史史实而忽视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史剧家只侧重考虑艺术特点而有时侯忽略了必要的史实。郭沫若既是卓越的史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剧家,他最有资格将二者结合起来。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女性写作与历史剧创作产生联系的内外在原因入手,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历史剧从感应时代需求,力图构建宏大叙事的审美风格转换成为90年代颠覆权威叙述、建构女性视角下的历史言说的沿革变化。女性历史剧呈现出以世俗化的人性构建颠覆主流神话、取消历史必然性的逻辑结构、以及直接针对男权文化特征的言说姿态等特点,从凸现女性欲望的强大和贬抑男性力量两个方面实现对父权文化的拆解,从而将性别意识与历史表现联系起来,为重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陶群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05-108
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创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主人公们充分显示了男性话语特征下对女性形象的期待与想象.从女性视野的角度分析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男性对女性的容貌期待,男性与女性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感构架等方面阐述金庸小说的男性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比较《简·爱》与《黄色墙纸》,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帮助简·爱实施其内心隐秘愿望的替身,《黄色墙纸》中疯癫的"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疯女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女作家们对处于男权中心话语中女性悲惨处境的初步认识,探索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始终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她们的女性意识也是被迫建构在主体的机构之中,已经变成了文化经验的一个内在部分.但是"疯女人"小说毕竟为寻找女性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了努力,也为后来者们指出了一条逃逸权威话语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类有阶级社会以来 ,关于女性的话语就是以男性本位为规范的女性话语。由于男权本位的规范 ,男性作家在建构女性形象时 ,必然会以男权本位的规范来建构 ;而女性作家则在建构女性形象时 ,必然会对男权本位规范下的女性话语进行颠覆。这种在建构女性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对男权本位的修补与颠覆 ,已形成了鲜明的对垒阵式。  相似文献   

8.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采取的态度、立场、角度和倾向性,直接关系到叙事本文的情节结构乃至主题阐释策略。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一种以女性观众为收视主体的日常生活叙事艺术,从女性视角出发建构当代女性形象自然而然就成为最主要的诉求。然而,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早已积淀成一种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参与着一切文本的建构,为女性叙事构筑了一道道厚重的历史藩篱与话语困境。所以,寻求与男性视角叙事进行平等对话的机制,创造出更契合时代、更富含人文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是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亟待解决的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9.
邢洁 《教学随笔》2013,(16):124
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以擅写女性著称,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特征鲜明,极富有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端木塑造的三种类型女性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更体现了端木的男性话语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广告,使当今女性走上了绚烂多彩的舞台,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电视广告反映并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被观看的客体,这些形象依男权话语而塑造,是以男性话语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份建构的期待,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维护男权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1.
梁辰鱼的《浣纱记》突破了一般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悲欢离合的爱情俗套,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放置在了广阔的历史环境与政治斗争之中,令西施与范蠡的爱情命运与家国兴亡始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这个本就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以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它的审美张力正在于作家让人物在江山与美人间做出痛苦抉择的同时,对个人与家国责任间的关系做出深刻的思考,突出了人物处于两难困境中的心理和性格,并对女性命运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体现出进步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凌力不是传统男性主义的接续者,也不是西方女性主义的趋同者。她对历史的演绎既有女性写作的共同特点,也具有一般女性主义历史小说作品所缺少的那种大开大阖的气度和纵深理性思辨的特点。凌力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命运也给予了格外关注,但在处理女性如何进入历史的问题上,她显得更加客观和清醒,不大主动将自我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她们身上。在创作方法上,凌力与大多数女性主义历史小说作家不同,更多秉承现实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女性化的成分,开创了女性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3.
当代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盲刺客》,以蔡斯家族史见证加拿大自独立以来的历史。阿特伍德在这个历史书写过程中,一方面描写了加拿大民族性格中的受害性特点,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美立场。这部小说还体现出阿特伍德对于历史书写的独特创作理念——"左手书写",即非正统的、女性的、带有后现代和意识流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过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女性意识与孙犁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孙犁是一个女性意识相当强的作家。女性崇拜思想反映了孙犁较强的现代意识,但女性个性和性别角色的淡化又使孙犁保留了男权中心文化的印痕。孙犁还有着强烈的贞操观念,这带来其作品的纯洁、单纯之美,但也束缚了其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与那些男性文化叙事不同,孙犁文学创作所操持的主要是一种女性表达式,它具有柔性的力量和美感,虽不如男性语言和阳刚美学来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内在、和美和长久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性别意识出发,对张憬《蠢动》与老舍《离婚》进行对比阅读,相似的情节结构及人物设置,却由于不同的性别视角,表现出男女两性作家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众多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她们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时期,女性能够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主要有历史环境、政治联姻、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女性形象多具杰出的政治才干、强烈的权力意识及鲜明的宗国观念。这些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以写“永恒的人性”著称,其创作充满了对人性丑恶、灵魂污浊入木三分的呈露。作为女作家,张爱玲以女人特有的敏锐、细腻和冷静的心智,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她较深地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无奈和苦痛。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几篇代表性作品来分析她的女性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并以此来明示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19.
山田咏美是现代日本女性文学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创作了以现代日本女性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天国的右手》即是其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本文站在后现代性文学的立场,通过阐述该小说的女性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来探究作家通过文学这一形式来张扬现代日本女性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意图,并由此来对这一表现形式予以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70年代的维吾尔长诗中由于话语权属于男诗人,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社会性别观将作品中的男女人物赋予了各种性别意义。其结果,那些人物成为了集体和个人性别意识的符码。与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权相应,长诗中的叙事视角同样成为了男性视角。这一时期的长诗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母亲形象和女性形象。虽然这呈现了多样女性形象画廊,但她们身上打下了明显的政治的烙印,较为突出地融入了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