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社会文化语境是言语交际的人文背景,它具有隐含性与可推导性。它制约着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文本产生以后,它遮蔽在文本的语言之中,间接地表现话语的意义。由于古文本年代久远,学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多方面缺失,不容易读懂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借助情境语境,显现与古文本有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增加前理解,减少空白点,使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畅通。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学生情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恰当的运用语境知识分析文本可以使两者的情感和谐地交融,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境分析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方法。语境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上下文语境中的信息内容;体会情景语境中人物独特的心理情感;利用社会文化语境进一步补充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语境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是: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从细节处深挖内涵;巧用情景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敲;结合背景语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相似文献   

3.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脱离了语境要想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脱离了语境,意义本身存在着多义性和歧义性。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必须通过语境才能抓住原文的意义。本文通过把语境分成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了翻译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篇际语境分析具有语境化、修辞性和文本性等主要特征,它强调对科学文本自身及其相关的篇际语境进行探讨,能够从文本之间关系角度加深对科学文本的理解,较为全面地把握科学文本所处的篇际语境以及系统地分析其修辞的使用,对科学文本的解读会更清晰。  相似文献   

6.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并非梁国祥先生所认为的互文句式,《阿房宫赋》的主旨也没必要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持有语境解读的意识,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语境解读手法来理解文本,不要做脱离语境的解读,以免"游离文本",与文本本义背道相驰。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境下,语言文字才有其功能意义,也只有立足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将文本意义和理解意义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语境策略有多种,如联系上下文语境、阅读情景语境、补充背景语境、识别文体语境和拓展文化语境等。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策略,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境下,语言文字才有其功能意义,也只有立足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将文本意义和理解意义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语境策略有多种,如联系上下文语境、阅读情景语境、补充背景语境、识别文体语境和拓展文化语境等。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策略,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更准确。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文本解读,然而文本的历史久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语用学中的语境涉及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它的介入可以弥补文本异时异地的缺陷,促进文本的解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读文本联系语境将极大的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7,(3):56-61
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承载媒介,跨文化的小说翻译就是对源语文化语境的理解和阐释。以美国十九世纪末期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新娘来到黄天镇》三个汉译译文为例,从小说表层的叙事结构、深层的源语境文化与隐含在表层下的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展示出不同译本在小说叙事表层、文本深层结构、作者角色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性,以此揭示小说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本文化阐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郑标  左高超 《学语文》2023,(4):82-84
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下形成的言语作品,它受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具有某种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结构。因此,在解读文本作品时,可以从还原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篇语境(上下文语境)的角度入手,以达到深度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总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环境与语言表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表达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经典作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但是,文化经典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存留物,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话文本的现实语境已经消失,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它,并"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需要对文本提供的语境信息重新把握。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对于文学文本以及作者思想的解构没有确定的文本要意,主张文本读者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对于文本进行阅读以及理解。因此,解构主义语境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阅读以及理解角度有多种文化阐释。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语境对于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解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本对话并达成共识是教育理解的生成机制。教育文本包括文化文本(自然与人文)与人际文本(自我与你我),判断理解文化文本的标准是正确性(自然文本)和共识性(人文文本);判断理解人际文本的标准是实践接纳性。顺利对话应具备一定条件,听者要有倾听品格和对语用力量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理话”能力;说者应富有说服力,能把言说的“合知理”与“合情理”统一起来。教育理解坚持有利于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筹划与实现的价值取向, 努力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以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借助van Dijk的社会认知方法,系统考察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文中判断资源的再现与重构,聚焦社会文化语境如何通过机构译者群体的心理表征影响翻译文本的生产和理解。研究发现译者总体对积极判断资源的介入程度更高,弱化了中国的积极评价。但在恰当性判断意义中,译者对消极资源的干预程度更高,削弱了外方对象和我方官员的消极评价。这是由译者对不同语境范畴的主观和社会表征决定的,与译者的立场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了解和掌握语境是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基础。该文在分析理解语境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和文本理解的关系,指出语境在文本理解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确定指称对象、消除歧义和充实词汇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读者不仅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文本的心理表征,而且对文本意义会形成相应的语义表征。然而语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成功的语义理解基于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因此,本文依据情景语境理论,举例分析了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而构建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语境即是与文本生产和接受行为有关的文化总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对于成功翻译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译者应认真审视翻译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