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具有悖论性,这既因他哲学中存在的超越倾向,也因他对犹太教“他者观”的改造,这样他之“他者”就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中抽身而出并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而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他那里就被“他者”所占有并出现“形而上学化”,因此必须辩证地理解其“他者观”,而不为其理论优势所制约。  相似文献   

2.
“安老师,我能当‘一日班长‘吗?“王宝亮终于红着脸道出了他来找我的原因.看着面前这个班内比较淘气的男生,我陷入了沉思:他能行吗?以他平时的表现,当上“一日班长“后,同学们能配合他吗?但根据“值日班长制“的规定,他有这个权利呀!我抬头看见了他饱含恳切的目光,我认为应该给他一个机会,于是我深深点了一下头,说:“当然可以……““太好了!“他高兴地做出了胜利的姿势,几乎蹦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晚上,丽莎和约翰缠住爸爸,要他讲故事。爸爸说:“那我就讲一个‘不妖怪’的故事吧。”不妖怪从前有一个男孩总喜欢说“不!”。妈妈叫他刷牙,他说“不!”;爸爸叫他打扫房间,他说“不!”;姐姐请他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也说“不!”。甚至,对于那些用“好”和“不”回答不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5.
且听风铃     
风铃“错位”前,“他”有梦——原本大路笔墨;在风铃“错位”后,“他仍然有梦”——“前梦”转化为妙笔。作者用“错位”待“他”,笔太狠;但用“他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向往中”诠释标题中的“且”字,并用“阳光穿过了厚厚的云层”给“他”以浪漫的光环,心很软——“他”确实是个不屈不挠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6.
他在街上游走,似乎漫无目的。街市平静,一切如常,没人注意到他。忽然,他停在一扇门前,迅速掏出一把钥匙,打开门闯了进去。还没等房子里的人反应过来,他已一把扯掉伪装,露出怪异而狰狞的面目,开始施展邪恶的法术。不一会儿,房子里“变”出了另一个“他”、又一个“他”、再一个“他”,许许多多和他一模一样的“他”。  相似文献   

7.
七根火柴     
角度之一:眼神的描写。本文有五处写到无名战士的眼神。(1)开始写他“眼睛努力地闭着”,表明他在生命垂危时仍努力支持自己,突出他刚毅的性格。同时暗含着他对“火”的需求,为情节发展铺垫。(2)当卢进勇靠近他时,他“吃力地张开眼睛”,眼睛“失神”“呆滞”,反映他体力耗竭,危在旦夕,但又不愿拖累战友,与他用生命保全火柴形成对照。(3)当卢进勇帮助他时,他先“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又“忽然睁开了眼”。“闭”是拒绝战友帮助;“睁”是要向战友托  相似文献   

8.
本班,有一位自称“肌肉发达”的同学——吴达。他常说,他名字之中的“达”字,意思即为肌肉发达,是他老爸寄托在他身上的希望,所以,他得“不负父望,”一定要肌肉发达。(天呀,其实他老爸是想他智力发达!根本就是误解了。我想,等他真的骨肉发达后,他老爸一定会后悔当初不该给他取这个名字的。)但他可真的锻炼起肌肉来了!(可怜呀!看他一身“瘦”肉,肯定得下一番苦功哟!)他还把训练行为两大项:“动”和“吃”。“动”所谓动,就是运动。在体育课前他也不知向谁学的,自己撩起衣袖,不断地向上摆臂,嘴里还说:“肌肉,肌肉,六块腹肌肉,六块腹肌肉……”…  相似文献   

9.
红领巾2004·11插图/熊倪从外婆家回来,妈妈曾问我:“乡下最难忘的是什么?”我回答:“稻草人。”妈妈问:“为什么?”我回答:“因为他没有妈妈。”妈妈吃了一惊:“不。他有妈妈,农民就是他的妈妈。”“那———为什么天那么热,妈妈还让他站在田里?雨那么大,妈妈还不带他回家?”“因为他有任务。”“什么任务?”“保卫庄稼,不许麻雀糟踏。”“真的?”“嗯。你看他拿着竹竿,不分昼夜站岗放哨,就是为了赶麻雀。”“那———天黑了,它就不怕?”“不怕。”“那———要是饿了,谁给他送饭?”“他不吃饭,只要站在了那里,他就再也不吃饭了。他只有一…  相似文献   

10.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  相似文献   

12.
我的老师     
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姓吴,名“叶舟”。“叶舟”,漂泊江湖“一叶扁舟”,那时我们觉得他的名字真是富有诗意!在我们其他老师的“建国”“志强”“得福”一类“凡夫俗名”中真是显得卓尔不群。而且,据他告诉我们几个“心腹高足”,他家原是一书香门第。所以他援旧文人之例,还给自己取了个“表字”——可惜我已记不起了;但他的“号”我却清晰记得:竟陵叟——他家乡天门古称竟陵。其实那时他还不过“不惑”之年,记得当时我“恃宠而娇”,对他“号”中的“叟”字大不以为然,敢唐突他“以少卖老,故作深沉”,他听了并不生气,只笑着斥我“利嘴丫头”…  相似文献   

13.
“那辆大巴上有他流的血”——此前写“男孩”“是那么完美”,此后惋惜“在这个年纪……离开”,不止因他“完美”而惋惜,还因他“这个年纪”而惋惜。文中用“搂着他的遗体看了一夜的电视”“把两千块钱放在他的口袋里,火化时把电视机随身听烧给他”等凸显“惋惜”之情——很实在,很真实,很有个性。  相似文献   

14.
韩涛 《班主任》2010,(11):54-54
“老师,他不算数!” “他是旁听生!” “我们老师从来不管他!” “他只要不影响别人学习,干什么都行!” ……  相似文献   

15.
<正>“隐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神秘的人,曾经“隐身”三十多年。朋友们可以看到他,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秘密。后来,他的事终于可以公开了,于是大家叫他“爸爸”,而且是属于中国的爸爸:“中国氢弹之父”、“中国中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16.
爱心的结晶     
一位百货公司的老板问他的一个新售货员:“你今天服务了几个客户?”“一个。”小伙回答。“只有一个,那你的营业额呢?”售货员回答:“58334美元!”老板大吃一惊,让他马上解释一下。“首先我卖给他一个鱼钩,然后卖给他鱼竿和鱼线。接着我问他在哪钓鱼,他说在海滨,于是我建议他应该有一艘小艇,他买了20英尺长的快艇。当他说无法带走时,我带他到机动部卖给他一辆福特小卡车。”“你卖了那么多东西给一个只想买鱼钩的顾客?”“不,他只是为治他妻子的头痛而来买一瓶阿斯匹林的。我告诉他:妻子的头痛,除服药外,似乎更应该注意放松。周末快到了,你…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过,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  相似文献   

18.
怀念     
一天,儿子在电视中看到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年轻时驾驶帆船的画面,他仰脸问我:“那人是谁?”“约翰·肯尼迪,以前的美国总统。”“现在他在哪儿?”“他死了。”“他不是还在比赛帆船吗?”儿子目不转晴地直视我的眼睛,好像要看出我是否在戏弄他,“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他的脚也死了吗?”他一脸严肃,使我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和小朋友发生战争以后“儿子,你的腿怎么了?”“程瑞打的。”“他为什么要打你?”“我和他拿了贴画纸,他问我要,我不肯,他就打了我。”“那你有没有打他?”“老师把我们关进了厕所。后来,他在厕所里一不小心掉  相似文献   

20.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是以犹太教为背景的,不过他在利用犹太教过程中对之做了适合于他自己“他者”理论的改造,因此在他那里,“他者”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之中抽身而去而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者,这样勒维纳斯就使得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被“他者”所占有,而“主体”真正地回归到自已“道德孤立与自我负责”的道德“原初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