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批评注定了批评家无法拒绝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在对文本的阅读、阐释与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追问意义,而且对意义的追问构成了批评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说,批评家的审美判断、价值判断首先取决于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二十世纪以前的批评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追问:“这部作品表现了什么”,这种追问方式固执地强制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的“意图”进行搜索、推测、揣摸以达到对作者原意的再现和复制。文学批评的实践无情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事实,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意图”的把握千差万别甚至是水火不容,由于每一个批评家都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意义阐释当作是对作者“意图”最权威的复制,这就导致了文学批评史上无休无止纠缠不清的相互砥砺与相互否定的分歧。传统阔释学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就企图要消灭解释者主体的先入之见而达到对作品本文  相似文献   

2.
作者张京媛在"镜与妖女: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的艺术再现理念影响下女性主义批评赖以形成的系统,为现在的文本分析提供了较为全新全面的视角,为女性主义批评家自成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和真实反映女性批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4.
走出技巧层面的修辞学批评,一是向修辞诗学延伸。二是向修辞哲学延伸。前者研究文本的修辞设计和诗学关联;后者从话语方式向人的存在方式提升,研究修辞如何参与人的精神建构。结论是:人创造了修辞,修辞也塑造着人。  相似文献   

5.
内在于文本的叙述者通过其叙述行为创造出一个虚构世界,故事的虎构世界的四维时空内演进。叙述者既不在他自己所虎构出来的时空之中,也不在文本外的现实时空之中,是无时间性主体存在。这样叙述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时间性的了。经验性阅读和批评混淆了不同的故事,进而造成了分析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人们经常从类型学角度,将文学批评划分为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或为主体批评与客体批评)两大类。认为前者注重文艺主体因素,将批评看作批评家主体意识的投射,后者强调文艺的客体因素,并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逻辑判断。尽管有许多研究者将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种客体(观)批评来对待,而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批评家在思维方式、文学观念、个性气质、批评视野和批评过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同样也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批评形态,即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两种批评模式类型。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的主观批评。是以  相似文献   

7.
诗无达诂而有诂,诗无确旨而旨存。古今学人解诗,皆各以己意说之,即以己之志逆诗人之志而己。逆之成理,研之有据,则成一家之言,或有所谓之“误解”,不必弃也。诸家于《诗经》文本有所见,足矣;诗之本义,还诸诗人可也。故本文于诗之《小星》等七篇中文句,或有“误解”,然必揆之以情,度之以理,副之以据,以己意逆诗人之志,庶几近哉?  相似文献   

8.
本课以逐步深入的“三读”为主线,有层次地推进学生的文本赏鉴过程;用“代入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思考诗词的内容;借重基于本课特定师生结构的特点,首尾照应,探寻怀古诗阅读的思维方法.执教者认为,文化的继承是以文本为内容、以思想为核心、以情感为共鸣点的.对文本“所以兴怀,其志一也”的感受体悟,应是传承传统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视野(Horizon),又称视界、视域,本意是地平线的意思,视野融合,本意是指随着人的前行地平线不断延伸、扩展的一种状态,在阅读理解中,是指读者的视野与文本的视野所呈现出的相互交融的状态。文本的意义既不存在于文本中,也不存在于读者脑海里,它存在于视野融合的无限发展之中,它存在于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环境论建立在荒野保护和从城市回归田园的传统基础上,因而尚未顾及保护那些已经被污染的工业和后工业空间。这一弱点也是美国生态批评前20年的重要特征。生态批评家倾向于偏爱那些关于荒野的文本及其治愈现代性弊端的力量,但这样做的话,就意味着将受到了生态损害却又不如荒野景观壮观的城郊和城市环境搁置一旁。这一批评范式鼓励了批评家把我们当做纯洁和正义的仲裁者,而不是伤痕累累的大地上的子民。沼泽龙是一个典型的不洁、混合物和道德混淆形象,本文将通过对它进行研究来阐释上述问题。本文仔细研究了两个当代文本,即苏珊.格里芬的《女人与自然:她心中的咆哮》和罗伯特.沙利文的《牧草地:城市边缘的荒野历险》,旨在辨明一些新的术语,让我们能够学会适应工业污染及其对土地、水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备受瞩目,而在今天这种批评方法仍然大放其彩。因为批评事业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对作家主体精神(不仅包括批评家,也包括批评客体的作者)的探究,而李长之通过对主客体两方面的定位正好诠释了这种批评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定位批评的精神和批评的方式,因此从主客体两方面研究李长之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于整合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和学习其批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初闺秀诗评的批评实绩是在男性批评家和女性批评家合力协作中完成的,它在承继中富有开创性,梁章钜的《闽川闺秀诗话》开地方性闺秀诗评的先河,陈芸的《小黛轩论诗诗》专力用论诗诗的形式来点评众多的闺秀诗作,淮山棣华园主人的《闺秀诗评》展现开放性的批评空间,现代传媒对闺秀诗评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晚清民初闺秀诗评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为《老虎》是写法国大革命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歌颂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事实上,该诗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读它的可能性:布莱克在《老虎》中含蓄地表达了他关于诗歌创作的理念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存在的“以诗论诗”现象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4.
王文茜 《学语文》2013,(3):76-76
在讨论金圣叹的批评文体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文体”和“批评文体”的概念做简短陈述。首先,什么是“文体”?童庆炳先生将文体划分为“体裁”、“语体”、“风格”,认为文体是个大概念,并且是关于文学形式的大概念。我们再来看“批评文体”这个概念,蒋原伦先生曾提出,批评文体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言说方式。知道了什么是“文体”和“批评文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对金圣叹的批评文体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15.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深入,国内外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理论也不断涌现出来。在这些批评理论中,文学批评家重点研究和探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作者为主要线索,阐释了在后现代主义和读者反应理论这两种理论中作者的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诗品》对前代论"诗"的言论有较多的引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其二,《诗品》对陆机《文赋》、李充《翰林》、王微《鸿宝》、颜延论文、挚虞《文志》以及谢客集诗、张骘《文士》都有批评,在其"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与"并义在文,曾无品第"的对立面上建立自己的诗论。其三,钟嵘对批评家的诗才、理论水平与自信有深入的论述。其四,钟嵘对"轻薄"之论、"随其嗜欲"之论、注解方式、忽视"才秀人微"者、自视高于实际者等错误倾向有所批评。《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表现出批评家对批评事业的反思,这也是南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对当前各种辩论赛有感而发。文章追溯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对智者式辩论术的批评,辩论一沦为诡辩,则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有鉴于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论辩,以示别于当前流行的辩论,并阐明论辩与辩论在目的、手段、结果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文艺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见的事业。文艺是无之中创出有,批评是在砂之中寻出金”。这是郭沫若1923年在谈及自己遭到不公允的批评时感慨系之的话。郭老强调批评中的“发见”功能,强渊批评家从“砂中寻出金”,就正是强调批评的见地,强调批评家的“识”和“特识”。何谓识?从词的本义及其演变意义考察,识有常、知、审、记的意思,而“常”又为“旗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深入,国内外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理论也不断涌现出来。在这些批评理论中。文学批评家重点研究和探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作者为主要线索。阐释了在后现代主义和读者反应理论这两种理论中作者的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