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2006,(5):108-109
事件始末富士康将记者告上法庭并提出天价索赔因不满一篇员工“超时加班”的报道,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提出高达人民币3000万元的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鸿富锦为富士康全资子公司,富士康又是台湾鸿海集团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发函谴责富士康《第一财经日报》8月28日下午向富士康公司发函称“记者报道属于职务行为,报社将动用资源支持两人全力应对诉讼”。《第…  相似文献   

2.
轰动一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一案,在当代中国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史上十分罕见:从8月28日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富士康状告记侵害其名誉权并向记索赔3000万开始,到8月30日富士康将诉讼索赔由3000万巨额改为象征性的1元,再到9月3日富士康撤诉,双方发表和解的联合声明,真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极富戏剧性。有评论认为,“其悬念度和跌宕度倒不像是一场新闻侵权官司,而像是事先精心导演的一幕精彩戏剧,全然出乎人们的正常思维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研究缘起:记者遭天价索赔案始末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以一名化名为陈峰的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报道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4.
姜雷 《青年记者》2006,(24):38-39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记调查,章经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2006年7月3日,富士康认为该报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向深圳市中院提出诉讼。7月17日,记王佑和翁宝收到了法院冻结其资产的通知书。8月25日,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索赔3000万元,并申清冻结了被诉记的个人财产。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声明,对鸿富锦公司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查封记个人财产“表示强烈谴责”。8月30日晚,富士康将诉讼标的降为1元,相关记财产被解冻,同时将《第一财经日报》列为被告。9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组建律师团应对富士康诉讼。2006年9月3日18点10分,《第一财经日报社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声明》出现在《第一财经日报》网站上。双方在“相互致歉、相互致敬”之后,富士康撤销了对“一财”的诉讼。至此,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司就这样戏剧性地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5.
韩永 《新闻窗》2006,(6):30-31
富士康科技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及两位记者侵权案以双方和解、互致歉意的结局收场,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之处在于富士康刚开始气势汹汹、大有不拿下此案誓不罢休之态势,不曾想态度转化如此之快;说它合乎情理是因为在网上民意一浪高过一浪的谴责声中,以人气与商誉来维持和扩大销售额的富士康公司认识到。再坚持下去,即便自己赢得了官司,却失去了人心,而后者对于自己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赢得这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6.
周毅 《声屏世界》2002,(9):14-16
近年来,状告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官司急剧升温,越来越多的诉讼干扰,已令新闻单位穷于应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审理的1000多起新闻侵权案件中,记者败诉率高达30%。这说明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确存在一些违法行为。那么,怎样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怎样在被报道对象以侵权为由将记者推上被告席之前,打消其起诉念头等,这是目前新闻业界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尽管法学界、新闻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已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在呼吁《新闻法》的出台,但我们认为,要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新闻记者应更多…  相似文献   

7.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X):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新闻交流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每年大量的台湾记者涌到大陆进行采访活动,而大陆新闻界赴台之门始终紧锁着。1992年3月31日,两岸新闻交流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大陆《中华工商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丁望、副社长富强和副总编辑彭波应台湾《工商时报》的邀请,抵达台北,开始了对台湾进行为期12天的参观访问。这是大陆新闻界第一次组团访台。在台湾的12个日日夜夜,三名来自大陆的新闻记者生活在台湾新闻界、工商界及台湾人民的同胞情谊之中。他们实地考察了台湾经济、社会的状况,与台工商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在台湾新闻界结交了许多朋  相似文献   

9.
张春燕  史延志 《新闻传播》2006,(6):51-51,72
近年来,新闻媒体、记者成为被告,被要求赔偿名誉权损害的官司越来越多。从积极意义看,这是法制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此类案件给媒体和当事记者带来很多麻烦。笔者认为,媒体应该为避免此类诉讼而多做一些“超前”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要闻·信息     
新闻界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在读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的农村调查《乡村八记》后回信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见6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6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中国记协等单位就此召开会议,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座谈会上,首都部分新闻媒体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纷纷谈到,温家宝总理对《乡村八记》的赞赏和  相似文献   

11.
林爱珺 《传媒观察》2006,(10):16-16
不久前,“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在中国大地沸沸扬扬地传播着、炒作着,各方学者、新闻工作者和一般受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聊富士康,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富士康就一夜走红。本案来去匆匆,从立案到未经开庭而撤诉仅9天;诉讼标的额从3000万元“蹦极似的”暴跌到1元钱;最后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联合发表声明互致歉意的结果戏剧性地结束。企业诉记者报道失实,从一起名誉权官司发展成为一次众说纷纭的公共事件。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有人说这是富士康在危机公关,有人说这是“媒体业的9·11”,有人在抱怨司法腐败、法院执法…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以来,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纷纷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在新闻界刮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阵阵热潮。  相似文献   

13.
第28届(2012年度)贵州新闻奖已经揭晓。从省记协发布《第28届贵州新闻奖评选工作通知》和《贵州新闻奖评选办法》启动2012年度贵州新闻奖推荐、报送、评选工作以来,各新闻媒体对省内这一最高新闻奖评选工作的变化十分关注。近日,记者就我省新闻界关心的评选办法修订、评选工作执行情况和结果等问题,采访了省记协负责人。记者:我们看到,今年施行的贵州新闻奖评选办法和往年比,有较大变化,是基于什么考虑?对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新闻界改进文风等方面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富士康索赔案为什么能够成为新闻?无外乎原因有三:其一本案是迄今为止,全国向记者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其二是与多数名誉侵权诉讼不同,本案原告系财雄势大的世界500强名企,只诉记者和编委而未诉新闻单位,起诉的动机被舆论认为意在报复;其三是申请法院对记者个人财产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没有做过新闻调查的记者算不上真正的记者。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把新闻调查记者称作"警犬记者",他认为"从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看,警犬记者被看作最崇高的媒体人,而公共新闻又强化了新闻界的基本使命——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6.
罗勤 《新闻知识》2001,(Z1):42-43
媒体纷纷聚焦大型会议我过去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美国白宫记者争相提问的场景,这几年已频频出现在深圳记者和沿海较发达地区记者的身上。会议报道由过去大家避之惟恐不及,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只要有全局性的会议召开,都会云集一大批新闻记者。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新闻媒体和记者人数年年增加,今年更是达到2600人,和代表、委员之比是1:2。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沿地区的新闻媒体,更是派出大量记者赴京报道“两会”,仅广东省,每年都有三、四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集聚北京,以至于“两会新闻组每年都要对广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闻界发生了两起比较大的事件:《中国贸易报》聘用人员兰成长被打致死案件和杨丽娟追星导致父亲自杀事件。兰成长案件,起初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但是事情发展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转折:新闻报道的焦点集中在兰成长是否真记者、是否因为正常采访被打致死等问题上。杨丽娟追星导致父亲自杀后,先是引起新闻媒体对其盲目追星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去年第11期《中国记者》讨论了“新闻伤害”问题,这的确是当前新闻界碰到的新问题。如何评论企业名誉纠纷中的记者行为? 在我个人看来,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种种因素无意中伤害了报道对象,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可称之为“误伤”。“误伤”之误,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水平的日益提高,手机、网络、QQ、微信等诸多通讯手段层层不穷,这对新闻记者而言是巨大的便利和帮助,而便利的通讯手段也催生了一些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不务实的采写作风,结合当前各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一名县级基层媒体的年轻记者,我觉得有必要重申脚底板下出新闻的重要性,这是做一名合格记者的出路和秘诀。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界的实践准则脚底板下出新闻是新闻界的一句老话,它道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1994,(1)
我总算踏上了祖先的土地──台湾记者皮介行寻根记随着改革开放,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关系越来越亲密,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包括新闻男人士接触频繁,共同向着振兴中华民族这个大目标迈进。早在1987年,国民党未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之前,就有一位新闻界人物——台湾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