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宇 《新闻世界》2013,(7):18-19
【摘要】记者是新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新闻现场“透露”的信息可能杂乱无章,而记者要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其中细节至关重要。对于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而言,通过细节描写,让新闻内容丰富且有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学家沃尔特·福克斯在《写新闻》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记者必须成为一个分析家。理由是:现在的读者对新闻的要求高了,他们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本身,更愿意深入了解“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如此”等等,所以,记者对事件本身就要作出周密的分析,“透过事件的表面探索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虚构不得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起码的原则。我们的新闻报道,不管是歌颂什么,揭露什么,或是客观地反映什么,都必须保征绝对准确,绝对真实,哪管是一个细节,一字一句。资产阶级记者不尊重客观事实,有时公然歪曲,公开捏造,大胆地虚构。但是即便如此,资产阶极记者也不敢公开否定“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他们总是吹嘘自己是客观报道的“专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如今,各行各业、各种规格和名目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越来越多,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学界研究和业界探讨也越来越受人关注。面对记者穷追不舍、深挖细掘甚至刁钻古怪的提问,新闻发言人如何做好信息发布,怎样注意公众演说技巧,怎样才能“把话说好”?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的良性互动要注意哪些要点和细节?本刊特约相关专家、学者磋商个中之道。  相似文献   

5.
一些优秀的西方新闻作品,大都具有生动细腻、实感性强的特点,这主要在于记者注意了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观察与描写,注意了描写有关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他们勿需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便能使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重视现场描写,成为西方新闻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新闻学教授曼切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认为,平铺直叙的叙述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状况,表现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会使人身历其境。由此,西方记者在写作中很注意在现场气氛的渲染、细节的选择与描写上下功夫。在作人物的现场描写方面,他们运用了  相似文献   

6.
华盛顿是新闻界的一块“肥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派出记者在那儿“安营扎寨”,收集有关这个超级大国的消息。白宫、国务院的发言人几乎每天都要就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表态,其中自然也不乏对别国“指手划脚”的例子;美国总统在会见外国客人或向记者“吹风”时打一个“喷嚏”,也许会引来记者一番彻夜不眠的刨根问底,将这个“喷嚏”带到世界各地……。几千名记者云集华盛顿,他们是“好事者”,从不“安分守己”,总想什么地方出点事,好让他们写出引人注目的消息。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一群,两天没东西可写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得设法“钻”出点新闻来。美国虽然标榜“新闻自由”,公民有知的权利,记者有让读者知的义务,但是,任由这几个人到处乱“钻”,也不免“钻”出是非来。于是,精明  相似文献   

7.
事件就必须是报道的重点.某些新闻事件的意义如果没有被记者发掘和报道出来,这个新闻事件可能就没有被报道的价值.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你不能光简单地告诉读者一件事就完了,还应该告诉读者: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而后者,常常比你报道的那件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9.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因此,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0.
曾杰 《新闻采编》2004,(4):15-16
在电视上,人们时常会看到新闻发言人的身影,他们代表国家、政府或军队,就某一重要事件或介绍情况,或澄清事实,或表明原则立场,由于其身份特殊,新闻发言人往往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如我国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美国军方发言人等等。或许是受此影响,国内有的省级政府部门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力图一统本部门的发言渠道,就政府工作直接与民众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传媒的尴尬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政府直接发言隐含着对传媒“代言”状况的某种不满,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报道中,细节是指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场景、新闻背景中出现的最有特点、独具特色的事物和人物的具体描写。无论哪一类新闻文本,细节都是重要的表述内容:鲜活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能力不足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但是,新闻报道不是细节的组合,细节无法代替整体性陈述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细节的描写不是随意的渲染,要有一个恰当的度,不允许离开生活的真实去随意想象和描写细节。希望本栏5篇探讨新闻细节的文章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相似文献   

13.
曾东 《记者摇篮》2009,(6):34-34,20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简言之,新闻故事化的要求,其一,内容必须是新闻,即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的一些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15.
每天,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事件浩如烟海,每个人可能接受的新闻却极为有限。在新闻信息和新闻载体都极大丰富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由“卖方市场”不可避免地向“买方市场”转变。要想让你的新闻引起别人注意,让别人阅读并记住你的新闻,就不能不重视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杨光 《记者摇篮》2009,(4):49-49
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浩如烟海,每个人可能接受的新闻却极为有限。要想让你的新闻引起别人注意,让别人阅读、收看并记住你的新闻,你就不能不重视新闻前期和后期的制作。这就是说,同样是新闻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和编辑制作出来的新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社会反响,因为你采制的新闻角度和深度与众不同,当然在新闻的市场中就会有更高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2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采写也是这样,同一个新闻事件因不同的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从“三贴近”要求出发,可以使记者发现并捕捉住独特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典型事实与细节,从“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