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在某种程度意识下根据语境而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该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中译文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作者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顺应理论视角下,典籍翻译是一个关于语言与文化选择与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译者在典籍翻译活动中要结合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动态变通地选择语言,并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结构客体,采用得体的语用策略,使译文准确自然传达原文文化内涵,体现原文风格的同时顺应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5.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罗娜 《海外英语》2012,(3):133+16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近年来语用学发展迅速,其中由Verschueren提出并发展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不仅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将翻译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结合翻译实例,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关系两个方面探讨顺应理论对汉英翻译的解释力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李壮桂 《海外英语》2013,(7X):117-118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的动态顺应过程。该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以张培基《吹牛的妙用》的英译为例,分别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的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等方面探讨了顺应理论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当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商务活动多样化与多边化等问题,本文首先论证了语用顺应论对翻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然后从Verschuren的动态语境观分析合同翻译应顺应的层面,从而提出合同的翻译应顺应贸易对象、环境、内容、形式与过程,恰当地选择适切的语言结构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0.
顺应论是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的翻译现象、比较译本异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比较夏衍所写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译本出自张培基和刘士聪。通过比较发现,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要根据语境、语言结构顺应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