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呈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第一、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第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课改几年来,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分析,运用感知规律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呢?一、努力实现数学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在课堂教学中尽  相似文献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不难发现,我们太注重教学生解答现成的数学问题,只重视结果和答案的准确性,而很少或不够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鉴于此,设计"握手问题"的教学,通过解决"买单程车票"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这类数学问题的规律性,形成对"握手问题"的本质的理解,形成这类数学问题的知识链,掌握这类数学问题的解题关键.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围绕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论述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和现状,探讨问题情境"为什么要‘活’"和"怎么‘活’"。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本文主要从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应用过程、注重解题的探索过程、注重规律的探索过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数学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特色之一.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编写上,也大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到达"的心理困境,它包括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新的未知东西、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和学生解决当前任务的潜在可能性等成分.所以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更重要的是数学问题情境能够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强调由面向结果转向面向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更注重追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经常运用到"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相似文献   

9.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指出:"7-9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  相似文献   

10.
初中九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从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培养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强化数学建模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是很有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将"数学思考"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可见"数学思考"在现阶段教育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思考"的实现程度已成为衡量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数学思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本文对目前的"数学思考"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根据现状分析,重点阐述了培养"数学思考"的策略,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见性提问、把握时机和注重细节等几个方面,对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整合三维目标,实施数学多维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尚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熟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蒯跃兵 《考试周刊》2013,(66):68-68
<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与问题紧密联系,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友健 《广西教育》2013,(34):22-24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其中将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一大目标,就足以显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学在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各级人才方面也显示出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在教学形成与应用过程中体现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对学习知识的疑问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地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思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九年的数学学习应达到的要求.这个目标可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实现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行为;加强推理能力训练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思考至关重要;通过问题解决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设计探究性问题,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数学探究活动.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领数学"双基"教学,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使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